18岁的年轻少女,因毕业旅行,投宿在外,约2个月后,手部开始搔痒,搔痒情况持续2个月,且有轻微脱皮、红肿现象,曾在外就医诊断为"手部湿疹",涂抹药物后症状虽暂时改善,但是不久症状复发并加重,晚上搔痒难耐,于本院皮肤科门诊求诊,诊断为疥疮。
23岁年轻阿兵哥,因常在野外团体扎营,某天开始感觉全身搔痒、脱皮,发现同团弟兄也有数人有搔痒、脱皮症状,原以为是常出汗,造成的汗疹现象,于是持续乱涂成药4个月,仍无法改善,后至本院皮肤科求诊,诊断为疥疮 。
70岁左右独居奶奶,行动不便,自我照料能力差,免疫力也差,加上居家环境潮湿不洁,全身极痒无比,又严重脱皮,求助于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挪威型疥疮(百只以上的疥虫感染)。
疥虫的虫体很小,成虫约0.3mm,近似圆形,或椭圆形,肉眼几乎看不见,以人体皮肤角质为食物,传染途径常发生于与患者亲密接触、外宿或群体生活,ㄧ般病患身上会出现散在性的红色小丘疹,直径约0.1公分,感觉非常搔痒,但若感染在免疫系统异常之患者身上(对痒的感受出现问题),常会导致严重的挪威型疥疮,呈现出结痂厚皮的外貌,这些痂皮中都布满了百只以上的虫体。
传统的疥疮检查方法皮肤刮屑法,必须以解剖刀片刮取病灶及周围皮肤后,将采集的检体置于载玻片,加上10%的氢氧化钾后于显微镜下检查,在过程中容易造成皮肤出血,小孩或幼儿于检查过程无法配合,时常造成检查过程上操作困难,并且敏感度不高,即使没有找到相关证据亦无法排除疥虫的可能,如果延迟诊断有时也会造成感染扩散的风险。另外,由于疥疮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在操作过程中与病患直接接触,稍不慎有可能造成医护感染。国泰?合医院主治医师许哲豪突破传统的疥疮检查方法皮肤刮屑法,改利用一种非侵入式的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至今已成功诊断数十例病例,在病患的手上看到疥虫,经投予病患杀疥剂后,病患于两~三周后痊愈。
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是皮肤视镜法的第二代,二者皆是利用光学原理减少皮肤角质层对光线的折射,以清楚的看到表皮及真皮上层的结构,作为鉴别皮肤色素病灶的工具。"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是新型的皮肤视镜,取代传统皮肤视镜需要用凝胶做传导的麻烦,利用32个LED环型光源更能清楚看到隧道般疥虫爬过的痕迹及疥虫呈现三角型的黑色小体,快速诊断疥疮。这个新的诊断方法,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华皮肤科医学杂志,另外,许医师也利用皮肤视镜法诊断罕见毛发疾病(串珠毛发病),已被国际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接受刊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