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疾病特点
临床表现: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为反复发作的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少数患者无血尿症状或伴有患侧腰背部疼痛、腹部包块,晚期可有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等。腰痛多为血块通过输尿管或肿瘤侵及腹膜后组织引起,尿道刺激征出现多伴膀胱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包括肾集合系统癌和输尿管癌,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肾盂癌相对多见,发生率为输尿管癌的3-4倍。输尿管癌常发生于下段75%,中段20%,上段5%。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60岁后发生率逐渐增高,高峰年龄为70-80岁,国内女性患病比例稍多于男性。目前明确的致病危险因素主要是烟草(吸烟,包括二手烟)和职业暴露:化工行业的乙萘胺,联苯胺等(潜伏期7-20年);其他原因不明。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与膀胱癌的关系:尿路上皮细胞癌具有多中心性(多病灶和多部位特点)
1、17%合并膀胱癌;
2、 所有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膀胱癌发生率为22-47%,对侧上尿路患细胞癌的为2-6%;
3、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诊断时60%为浸润性;而膀胱癌在诊断时15-25%为浸润性。
因此,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诊断和随访时不要忽视是否合并膀胱癌/膀胱癌的新发。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影像学检查:
1、B超:无创,无辐射,便宜,是常用筛查手段,能发现肿瘤引起的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等间接征象,鉴别肾脏、膀胱病变及阴性结石。 缺点:易收气体干扰,输尿管显影不良。
2、CT:有助于诊断及分期;CTU:显示肿块部位、范围,表现为肾盂内占位,输尿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及梗阻上方积水,输尿管外浸润、远处转移等。
3、MRI: 无辐射,无肾功能损伤,能显示输尿管腔大小、病变部位、及范围;表现:输尿管突然截断,梗阻部位发现腔内或突出腔外软组织肿块。缺点:MRU:上尿路扩张不明显时,意义不大。
4、静脉肾盂造影(IVU):早期未完全梗阻时表现为充盈缺损、肾积水,能显示双肾形态和功能,及肿瘤形态。缺点:梗阻严重时患侧不显影,价值有限。
5、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显示肿瘤形态、大小、部位;输尿管癌表现:“梭形”、“尿嘴”样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经典的“高脚杯”征。插管同时能收集尿液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6、PET/C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优于IVU和CT;但病例少,费用高。
细胞学检查
1、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定性诊断具有用重要价值,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特异性高的优点,但敏感性低。最近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TCT)能提高准确性。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液及输尿管刷能提高检查敏感性。
收集尿液注意事项:
应收集新鲜晨尿200-300ml,2-3小时内送检验。尽量避免过夜晨尿,因尿液在膀胱内时间过长会导致脱落肿瘤细胞肿胀变性,影响结果判读准确性。
2、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FISH): 敏感性高,特异性低,缺点:不能定性诊断,假阳性高,费用高,目前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输尿管镜检:是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金标准。
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能发现合并的膀胱癌病灶,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能发现早期和影像学不能检出的肿瘤。受一定技术和设备限制,费用高,属有创检查,不易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最好方法。
手术范围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侧肾功能、肿瘤部位及生长方式、分期、分级来确定。对于高分期、高级别的肿瘤应行患侧肾、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半尿路),对于对侧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或双侧肿瘤时,选择保留肾脏手术,但术后应严密随访。
半尿路手术由于需切除器官,手术范围大,损伤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临床医师在选择该项手术方式前往往非常慎重,对于术前明确的定性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射治疗,术后定期膀胱灌药治疗.
手术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技术
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袖状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同。具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腹腔镜设备和技术要求高。本人已完成多例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上尿路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手术技术娴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