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性膀胱炎是由于膀胱长期受到有害刺激所致,包括囊性及腺性膀胱炎(CCEG) ,是正常膀胱黏膜常见的一种黏膜增殖性改变。Von inbeck于1887年首次描述。正常膀胱黏膜的增殖性病变最初表现为von Brunn巢,即正常的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呈巢状深入黏膜下层,细胞生长呈团状,内部并无空隙,早年有学者称之为增殖性膀胱炎,正常人85%~95%均可见这种反应性增殖性改变。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尚未明了,与下尿路慢性感染、梗阻、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等造成的慢性刺激、雌激素水平降低、精神因素、变态反应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在膀胱长期慢性有害刺激下,发生了如下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移行上皮单纯增生→ Brunn芽→ 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
患者最关心的是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会变成膀胱癌(这也是部分医师的观点)。其实这一说法自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腺性膀胱炎可能与膀胱腺癌有关,后来证实是二者有时是并存的现象。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是长期炎症存在与癌症的相关性。
目前认为只有膀胱肠上皮化生(即肠型腺性膀胱炎)才是癌前病变,而肠型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比较罕见类型的腺性膀胱炎,严重者病理上也诊断为旺炽型腺性膀胱炎(与腺癌极为相似,但为良性病变),在膀胱内呈多发,呈大滤泡状并广泛分布于以三角区为中心的膀胱各壁。
肠型腺性膀胱炎也是与长期炎症刺激相关(尤其多见于神经源性膀胱长期留置尿管者),只是长期炎症刺激膀胱黏膜而使其处于临界的恶变阶段,这类腺性膀胱炎确实需要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以阻止恶变的发生。现在国外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并非癌癌前病变,所以患腺性膀胱炎的大部分患者大可不必担心,尤其是没有长期留置膀胱管道的患者。
对于病理上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的患者进行积极寻找并解除病因、抗炎治疗也已在国际上形成共识,而这类患者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早被国际上弃用,这种局部化疗不但加重了膀胱炎症反应,明显恶化了患者尿路刺激症状,更无助于防止因长期炎症刺激导致恶变的可能性。
目前的观点是发现膀胱可疑粘膜病变而行膀胱镜检查并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腺性膀胱炎的诊断,而应着重于病因的诊断。可能导致膀胱炎症性病变的疾病繁多,如反复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梗阻、放化疗后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膀胱病变等,均需一一筛查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的症状及膀胱黏膜局部增生性改变才能获得长久的缓解。但对广泛肠型或旺炽型病理改变应首先采取经尿道电切术并进行膀胱镜定期随访,以防止恶变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