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探讨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闫永彬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闫永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长期以来,对于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此句的理解歧义颇多,从其字面意义来看,即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笔者结合临床,仅仅就这句话的意义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对于本句话理解,历代注家的认识不尽一致。唐・王冰认为春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凉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全其真阳。但清・张志聪则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而高士宗认为应顺从四季生长收藏的不同特性养生,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以上三家的注释,都是根据经文的前后连贯来理解的,但说法不尽相同,有些还明显相悖,使后学难以适从。笔者于此有不同理解,认为“养”有调畅、顺应、保养、储备之意,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阳气顺时生长收藏。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消耗阳气亦多。另外自然界在阳气的蒸腾作用下,空中湿度增大,湿为阴邪,作用于人体易伤阳气;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阳,致使阳气耗损。此时要因其“阳气内虚而养阳”;秋冬季节气候寒冷,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不易外泄而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且自然界中阳气收藏,抑制地面水分的蒸腾,空中燥气重,燥为阳邪,作用于人体最易伤阴液。加之,秋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多恣食膏梁厚味,致生内热,每易耗阴助阳,故此时要因其“阴气内虚而养阴”。这就是所谓“内虚而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之精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重要的养生原则,笔者认为,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根据季节变化,改变起居方式,调养精神状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与生死,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延年益寿,否则会导致疾病或灾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之精髓。其因时施治的原则,具体而言,可分为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阳虚阴盛体质的患者,每于秋冬发病或加重,采取冬病夏养的方法治疗,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阴虚阳亢体质的患者,每天春夏发病或加重,采取夏病冬养的方法治疗,此时养阴得天时之助而事半功倍。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其顺时养生、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中医时间医学之典范,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