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笔者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并研习中医古代文献,认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也就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饮证的总治则,而痰证虽然也有属寒痰者,总以热痰居多,治疗主张清化,与饮证治则有天壤之别,如果不察,易导致虚虚实实之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闫永彬
因肺为水之上源,为外邪所干,易化生饮邪,饮郁成痰,使肺病迁延难愈,故饮邪是小儿肺病初期重要的病理基础,又是之代谢产物,在肺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临证所见,小儿肺病初期饮邪十居七八,而热饮又居其八九,只是“寒饮易知,热饮难晓”(程门雪语),从而影响了中医治疗此类病证的疗效,且使饮酿成痰,病情迁延。及早辨治热饮,不但可收桴鼓之效,尚可截断扭转,既病防变,促进小儿肺病中医诊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故临床辨别热饮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观点是辨别痰饮,要参考现代医学手段,即衷中参西。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进行辨析判断的一种特殊方法,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但由于受科学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四诊只是凭五官的感知和体会,有时很难发现深层次或潜在病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既是古代先贤无法预见的问题,又是我们当代中医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就要合理应用现代诊疗技术,进一步延伸中医的四诊,以弥补中医诊病的不足,不但不背离中医辨证之道,而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热饮证的辨证要点就是参考西医的听诊,即衷中参西,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肺部听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查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内经》曰“闻而知之谓之圣”。古代中医只是凭耳鼻来“闻”病,现代借助于听诊器,是对古代中医闻诊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内脏声音的“闻”诊水平。笔者据临床经验认为,借助听诊器闻及的湿罗音(即水泡音),西医认为与气道较为清稀的分泌液阻塞有关,与中医所谓的“清稀者为饮”相类,判定为饮证;相反,闻及的干性罗音,西医认为与粘痰黏着气道有关,与中医所谓的“稠厚者为痰”相符,判定为痰证。其二,症状 肺病饮证临床症状较复杂,其实是热证和饮证皆备,但又同于单纯的热证和寒饮证,同时与痰热证也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唾饮涎,满口津液,味淡而不腥臭,口干但不欲饮,烦躁,或伴呕吐、腹胀、泄泻。因有热邪,故发热、烦躁、口干,因饮与热结,故口干但不欲饮,咳唾饮涎、质较清稀、味淡而不腥臭或伴呕吐、腹胀、泄泻等皆为饮邪内停之侯。其三,舌脉 小儿肺病有热饮证的典型舌脉为舌质淡苔滑略黄,脉紧或数。
�世的“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