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2007年我市居民死亡原因排行榜,其中显示,恶性肿瘤由2006年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一跃升至第一位,首次成为导致本市居民死亡的“第一杀手”。 超过了分列二,三位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恶性肿瘤中,仅肺癌、肝癌、肠癌就占恶性肿瘤死亡的52.01%。而根据卫生部对全国30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亡原因统计,2006年恶性肿瘤即已成为国人死亡的第一原因。
这似乎预示着“肿瘤猛于虎”的时代来临了。但是应该更客观的看待这一问题,科学的加以分析,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首先,肿瘤的死亡比例逐年上升,这与我国卫生工作近年来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特别是在郊区县加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力度有直接的关系。而且随着奥运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城镇居民普遍认识到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等因素是心脑血管的发病原因,并尽量加以避免,从而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降至最低。
其次,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2010年达到72.5岁,比2005年增加0.5岁。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绝对致命的疾病了,所以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的年龄也不断增高,死亡率增高。这些都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社会工业化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精神压力也不断增高,这些都促使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因此而“谈癌色变”,因为癌症实际是一个可治的疾病,近年来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肿瘤的诊治效果。比如,在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的综合治疗模式下,罹患乳腺癌的十个人里面有六到七个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结直肠癌的总治愈率也从不到50%,逐年增加至60%左右,早期更可达到80%以上。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肿瘤能够治愈,三分之一的病人能够长期生存,剩下三分之一也能得到临床明显的改善。那么如何让肿瘤变的可治、可愈呢?就有一个肿瘤防治的问题。通常来说要通过三级预防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致癌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比如摒弃吸烟、酗酒、过劳等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治理环境污染等。通过一级预防可减少癌症在人群中发生,并且有可能推迟癌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普及癌症的相关科普知识,使人人对癌症有警惕性及相应的知识,定期体检,发现症状立刻就诊。比如自行发现身体任何部位的肿块、溃疡,进食不畅、吞咽不顺,干咳或痰中带血,食欲减退、消瘦,大便习惯改变,无痛性血尿等等,都是癌症的信号,这些信号如果在改变生活方式后仍不能消失,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特别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有病乱投医”或者按经验治疗。应该按照规范化、个体化、科学地治疗,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
三级预防―治疗所有的癌症病人。这所有的病人当然应该包括晚期患者,现在的医学已经能够达到争取最佳疗效,避免复发和加速康复的作用。即便对晚期病人也可以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近年来,国家为癌症的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3月17日,卫生部主管、中国抗癌协会所承担的全国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正是启动。中央财政拨专款1938万元,为53万适龄女性免费进行高级别乳腺癌筛查,并开展乳腺癌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我国女性乳腺癌防治水平,促进女性健康水平提高。
相信,随着人民防癌意识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癌症的死亡率将在不远的将来不断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