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的结果。许多研究表明,VD是可以预防的,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所谓预防是指未病先防,即病防变,重点在后者。目前西医尚无疗效满意的方法和药物,而中医通过辨证确定的醒脑益智、调补肝肾、活血通络治疗方案,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笔者依照这一原则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痴呆症状,现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80例VD患者,选择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年龄≥45),并剔除病程在6个月以上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半,脑出血16例,脑梗塞64例。
2、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均有脑血管病史,经相关实验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痴呆测评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符合两量表其中之一者,即可纳入观察对象。
HDS标准为中学或以上文化组<24分,小学组<20分,文盲组<16分,均可认定为存在认知障碍。
MMSE标准为大学生≤23分、高中<22分、初中<21分、小学<20分、文盲<19分。其中23―20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9―11分为中度认知障碍;小于10为重度认知障碍。
3、排除病历标准
脑血管性痴呆病终末期患者;伴有严重神经缺损患者,如各种失语、失认等;其它各种痴呆,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采用上述诊断标准评定观察HDS、ADL、SOD、MDA、血流变等项。
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1990年制定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并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2/3;
有效:下降在1/3―2/3;
无效:≤1/3。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采用我院创用的针灸三联法,即醒脑开窍针刺法、郭氏背三针和头皮针,三种针法辨证组合使用;药物给予五参顺脉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30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用都可喜,每次1片(40mg),每天2次,30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二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有关治疗VD的药物及疗法,并嘱所有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禁烟酒,多读书、看(听)报。
三、对比
(一)表1两组HDS比较
组 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善值
针药组 17.3±4.1 24.3±5.4 8.3±3.1
药物组 16.8±3.1 21.5±3. 2 6.4±2.8
(二)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表2两组ADL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善值
针药组 54.5±14.9 47.3±12.8 7.7±3.5
药物组 55.8±12.5 50.6±10.7 5.9±4.4
针药组的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
(三)疗效比较
表3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改善 无变化 恶化 改善率(%)
针药组 40 29 5 6 73%
药物组 40 21 11 8 52%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
四、讨论
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等发病率约为39%,VD则占68.5%居首位。VD中轻中度患者群体约占2/3,而这个群体为治疗价值是非常大的。再者本病是呈阶梯式进展的,因此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约20―40%的痴呆(轻中度)患者有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或避免更严重的痴呆。
中医认为VD的病因病机以肝肾亏损、气血虚衰、髓海不足为本,以痰湿瘀血、气滞为标。因此笔者提出了以益气养血,填精充髓为治疗大法,并选用以西洋参、沙参、苦参、三七参、丹参为主的五参顺脉胶囊,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改善脑功能,增加脑动脉血流量,保护脑神经细胞等综合作用。
我们选用醒脑开窍计、头皮针和郭氏背三针三种针刺法辨证组合运用。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重在醒与通,即醒脑、通脉,头皮针为中西医结合的结晶,其功在激活功能区脑神经细胞。实验研究证明醒脑开窍针刺法、头皮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其一是保护脑神经细胞,防止脑血管疾病对神经的损害,从而改善脑功能;其二是改善微血管形态,提高脑血管的灌注量、激活量;其三是清除自由基、减轻过氧化损害,延缓脑老化。而郭氏背三针通过皮下透刺,一针透数穴,具有调动阳气、振颓兴废、贯髓达脑的作用,疗效是体针所不及,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