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大人到小孩儿,感冒发烧的人数明显上升,表现多为先“上火”,后“着凉”。“上火”常见发烧、嗓子疼、咯黄痰或有痰难咯出、口干口苦、起口疮、鼻子冒热气、便秘等,接着鼻子不通,流清/稠涕,头痛、周身疼痛、乏力、不想吃饭等症状相继出现。
为什么天冷了,反而“上火”的人多了呢?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天冷人们活动少、代谢产物排出相对减少;二是人们进食火锅、羊肉、盐渍品、油炸品等肥甘厚味食物相对增多;三是外在气温降低,人体卫外气机郁闭,出汗少;四是过度使用暖气;五是每到年底,常常工作忙、不能保证睡眠、情绪过度紧张或不平静。这些原因都会造成体内痰湿内生,大便不通,气血不畅,进一步郁而化热,而出现各种“上火”表现。内有积热,外在气温低,体内外温度差加大,就很容易感受风寒,从而造成“寒包火”感冒。
按理说“上火”了就要“下火”或“消炎”、“清热解毒”,但实际却不那么简单,临床常见病人长期、反复所谓“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的药物,但却只能下一时之火,隔几天又犯,并且出现胃肠不适、关节疼痛、胸闷咳喘,甚至血压升高、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上火”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必须解除导致“上火”的原因才能达到真正的“下火”的目的,否则只是暂时“压住”火,过几天又“死灰复燃”。有“上火”迹象时,常可用防风通圣丸(半包到1包,日3次)、莲花清瘟胶囊(2粒,日3次)、保和丸(每次20粒,日3次),服用1-3天,“上火”症状会尽快消除,当然也就不会有感冒发烧等后患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防“上火”的根本法宝,即使是在冬天,也要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可盲目进补,清淡温和好消化的饮食原则不能丢;每天保持大便通畅,1天1-2次;避免过度保暖;保持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平和愉悦的心态。
患者赵某,男,6岁,于2013年3月10日主因“1个月内反复感冒发烧4次”来诊,每次发烧都到39.5℃,发烧时不出汗,咽痛红肿疼痛、打鼾、咳嗽、咯黄稠痰,每次都用退烧药、输注头孢等消炎药后烧退,其它症状基本消失,但不到1周就又重蹈覆辙。来诊时发烧39.0℃,查扁桃体红肿Ⅱ度、腺样体肥大、血象高(白细胞:10.5w109/L),咳嗽、气道有痰音,鼻塞、前额头痛、晨起有口臭,2天未大便,吃饭差。舌质红,苔厚腻黄,双手指纹紫,脉滑数。辨证属痰热腑滞,外感风寒,治以清热化痰通腑,疏风散寒通窍,处方:苇根30g生苡仁30g 冬瓜仁30g 神曲20g 杏仁10g 生麻黄10g 生石膏15g 全瓜蒌15g 炒二丑20g 僵蚕10g 蝉蜕6g 姜黄5g 苍耳子10g炒麦芽30g 炒谷芽30g 炙甘草6g5付,1付药煎2次,每次煎20分钟,隔4-5小时喝1次,遍身汗出、体温下降后适当延长服药时间。服药3付后,体温降至正常,服完5付后,上症消失,为巩固又来调整胃肠,巩固5付。嘱孩子饮食少荤多素,保持大便通畅。半年后随访,孩子未再发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