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和胎盘相连的脐带被结扎、切断,脐带的残端最后干燥脱落,在婴儿腹部中间留下小凹的肚脐。在脐带结扎后,一定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干燥,但如果护理不当,肚脐虽小,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疾病。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脐炎新生儿最常见。起初仅见脐部与周围组织发红肿胀,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形成脓肿、坏死,细菌可沿尚未闭合的脐血管侵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
那么如何防治新生儿脐炎呢?在脐带结扎后,一定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干燥,用双氧水或75%酒精清洗脐部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尿布要放置在脐的下方,以免尿液污染或浸泡脐带;脐带未脱落前洗澡水最好用煮沸后的温水,脐部不能溅水,如脐带敷料浸湿应立即更换。
脐炎初起时,消毒后用碘伏涂擦,酌情应用抗生素。如已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二、脐疝小儿因肚脐未完全闭合,即小儿脐部周围腹肌发育不全或肚脐疤痕组织薄弱,一旦小儿啼哭、咳嗽等致腹压增大时,腹内一部分脏器,如肠、肠系膜,就会从此薄弱处疝到皮下组织而形成脐疝,可见外表有一球形或半球形、核桃大小的肿物,在小儿安静时或卧时可消失。本病在小婴儿中很多见,多见于未成熟儿,女孩多于男孩。检查时可见脐部有一肿物,直径一般2至3厘米,若用手轻压可使肠管回纳入腹腔,有时可听到咕噜声。
治疗:大多数脐疝不需任何治疗可以自愈。若2岁以上幼儿仍见有脐疝,直径超过2厘米者,应去医院手术修补治疗。
三、脐息肉 医学上又叫脐茸是脐带脱落后脐部出现的红色小肿物,是脐炎长期未治愈的结果,或是脐部误用爽身粉等异物刺激,脐内长出息肉样樱红色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治疗的办法是:可用硝酸银棒烧灼,烧灼无效时去医院采用用激光、液氮、电灼或手术切除。
四、脐膨出在脐带部位有腹腔脏器向腹外突出,脏器外表只有一层腹膜和羊膜构成的囊膜覆盖,表面并无皮肤。膨出的脏器在腹壁清晰可见。如不及时治疗,一旦囊膜破裂,内脏暴露,可并发腹膜炎、败血症。故一旦诊断,应尽快手术修补。该病易同时合并肠旋转不良,手术治疗时应注意。
五、脐部湿疹表现为肚脐内及脐周皮肤上有小的红色丘疹或皮肤糜烂、渗液,反复发作,难以消失。治疗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用中药苦参、地骨皮、细辛煎水洗。
六、脐部溢液 即脐部分泌液体。为卵黄管或脐尿管的发育异常引起的病变,多见于以下情况:
1、脐窦如卵黄管在近脐端尚残留一小短管腔,并开口于脐部,即形成脐窦,此时脐部常排出黏液性分泌物,并常可发现有较小圆形红色黏膜突出,用探针可能发现脐部有短浅窦道。治疗上需手术治疗,切除瘘管。
2、脐肠瘘如卵黄管完全不关闭,则脐部与小肠之间有管道相通,称为脐肠瘘,此管道细小时,脐部仅有少许黏液分泌物,略带黄色;管道较粗者,从脐部流出大便样物,刺激脐周围皮肤,可引起糜烂。治疗上需手术治疗切除脐肠瘘(卵黄管瘘)。
3、脐尿管瘘是脐尿管未封闭,则在胎儿出生后有膀胱与脐相通,称脐尿管瘘,此时脐部则有尿液漏出,尤其在患儿排尿时脐部溢液更明显,漏尿的程度视瘘管大小而定。治疗上需手术治疗切除脐尿管瘘。
4、卵黄管囊肿或脐尿管囊肿 如果卵黄管或者脐尿管两端闭锁,而中间有一空腔,则形成卵黄管囊肿或脐尿管囊肿。治疗上需手术切除治疗。
5、脐部出血 脐部出血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脐带残端出血多见于剪断、结扎脐带后24小明内发生,由于结扎线松脱、结扎线过细或结扎过紧而割断或割裂脐静脉所致。也有脐带脱落后,残留血管出血。
2、脐肉芽组织出血多于出生后第2周出现,渗血量一般较少,如渗血不止,则应考虑是否有出血性疾病的可能。如果排除出血性疾病导致出血这一原因,处理掉脐部肉芽组织后,脐部出血经局部涂擦碘伏消毒液,覆盖无菌纱布等处理后,多能很快自行止血。但应尽量减少对创面的摩擦,避免再次出血。
有时卵黄管虽然全部闭锁,但在脐部有少量的黏膜残留,就会形成鲜红色的息肉,经常有黏液样分泌物,就成为前面所提到的脐息肉或脐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