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引起的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水平相对增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目前从临床习惯及治疗角度出发将本病分为乳痛症、乳腺腺病和纤维囊性乳腺病。乳痛症其实并不属于真正的乳腺增生症,也不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临床触诊检出的纤维囊性变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乳腺腺病,特别是乳腺纤维囊性腺病因其常伴有乳腺导管内的增生性病变和良性上皮增生,因此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性,应引起重视。
乳腺增生的症状
乳房胀痛: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1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出现或疼痛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
乳房腺体增厚(病友常称为肿块):为单侧或双侧性,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腺体增厚明显,月经后减轻。
乳腺增生的体征
检查可触及肿块、结节或局限性的腺体增厚,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常有压痛,活动度好,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乳腺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公认的乳腺检查包括临床医生的触诊,彩色B超检查、乳腺钼靶片以及必要的乳腺磁共振检查甚至切除结节活检。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可诊断本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者(约1~3%)可发生恶变,因此对可疑患者要注意随访观察一般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对不对称(单侧性)且病变范围局限者尤应提高警惕。
在治疗方面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目前没有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特效药物,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40岁以上症状重无生育要求的女性朋友可以短期加服对抗雌激素类药物如他莫西芬等。乳腺增生症本身并不是手术指征,但当出现如下情况:双乳出现不对称的腺体增厚,不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结节、肿块乳头溢液特别是单孔血性溢液。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手术治疗(切除活检或穿刺活检)。
乳腺增生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疗程较长。因此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自己信任的医院或者专科医生处相对稳定的治疗一段时间,不要轻易频繁更换,以免医生不了解全面病情而重复检查和做出不正确的处理,坚持医生的处方用药疗程,不要因为一时没有见到明显效果而轻易放弃原疗法,又重新开始新的治疗,配合医生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体察自己的病情变化,随时和医生交流自己治疗后的感受,治疗间歇期间学会自我检查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就诊。3-6个月到经治医生处体检一次,必要时配合临床仪器检查。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
乳腺增生症即非炎症又非肿瘤,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医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模式为:正常腺体→普通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轻、中、重度)→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多阶段发生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处于每个阶段后必然进入下一阶段。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一般认为正常组织细胞由发生癌变开始到生长到1cm左右直径大约要1-3年时间,而2cm以内的乳腺癌在临床上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此,坚持定期做乳腺体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25岁以上的育龄妇女应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检查。35岁以上除做彩超外还要每隔1-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多数的早期乳腺癌,从而有效降低乳腺癌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乳腺自查与时间选择
自查的方法:站立或坐于镜前,面对镜子仔细观察两侧乳房,包括乳房的大小、形态、轮廓、皮肤及颜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抬高、回缩、溢液。触诊时要求手指伸开并拢,用手指指腹侧触摸乳腺,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触摸,不要遗漏乳头乳晕及腋窝部位。
最佳时间:乳腺自查应每月1次,最佳时间应选择在月经后一周左右,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易于发现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检查。每次自查应与以往自检情况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如何预防
1、保持良好心态:性格开朗,少生气、少发脾气,保持情绪稳定。
2、注意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菌类、木耳、粗粮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紫菜海带等。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要熬夜。保持和谐性生活,调节内分泌失调。
4、多运动,消耗过多的脂肪,防止肥胖.减少体内雌激素产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