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神经痛中最常见,疼痛最剧烈而又不易治愈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现代医学多采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或三叉神经阻滞疗法以减轻疼痛、或减少发作次数。许多病人已产生依赖性。
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手术疗法切断三叉神经分支。笔者自1993年至今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本病76例,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76例中,男24例,女52例;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0年;原发者62例,继发者14例;眼支9例,上颌支28例,下颌支36例,三叉神经节部72例。
2、临床表现及体征
2.1 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多为一侧,以第2、3支最为常见,而第一支很少受累。故以面颊、上下颌等部位的太阳、上关、下关、颊车等穴处痛点较为明显、疼痛最为剧烈。根据解剖部位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2.2 疼痛性质及特点: 起病急骤,呈典型的阵发性剧痛、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1-10分钟。
2.3 扳机区或触发区: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某个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这些区域称为扳机点。更有甚者冷风吹拂、声光刺激或身体移动带动头部即可引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即使在间歇期,病人也不感吃饭或大声说话、洗脸,唯恐引发。
2.4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多有不发作的缓解期,通常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一旦发病,多次连续的发作相当频繁,而其发作间期也逐渐缩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内可有数次或数十次发作。
2.5 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异常表现
2.6 排除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窦炎、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舌咽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瘤等。
3、治疗方法
检查痛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沉酸胀感时即可行切开松解3―5刀或纵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发作较频繁者术毕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12500ug、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治疗。
4、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1次治疗后局部刺痛跳痛症状当即明显减轻或仅有局部木麻酸沉感,但并非神经损伤之麻木触电感。56例一次治愈,18例24小时后再度发作,但并非原疼痛治疗点而又行本法治疗而告痊愈。1例经3次治疗后,三叉神经节部及下颌支颊部跳痛症状消失后,仅有右下第2磨牙处钝痛,属于继发性,劝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
1例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发作,未愈。余75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均未再复发。
5 、典型病例
例1李××,女,78岁,西平县人和乡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吃饭讲话等即可诱发,每日发作达10余次,曾多次治疗效不佳,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防止发作缓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经人介绍来我科诊治;
诊为三叉神经节部痛及下颌支痛而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仅感局部木麻酸沉,48小时后复诊自述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至3次,每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再治疗一次,术后局部封闭,嘱其停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三次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仅剩右下第2磨牙处留有余痛,劝其拔之,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例2王××,女,65岁,三门峡市民,患三叉神经痛10年余,曾多方治疗效不佳。经网上查询于2003年5月来诊,诊为三叉神经痛,随即用小针刀治疗5个痛点,患者立刻感到头面部疼痛消失,头脑清醒,第2天高兴返程回家,10天后电话告曰:“还留有余痛,但比以前大有好转。”嘱其复诊再治,但因路远而未复诊,后用其他方法治疗未果,拖延至2004年3月复诊,将余痛点用小针刀治疗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亦无其他不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