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简介:
女性,59岁,因干咳、胸闷2月余入院。胸部CT提示:左上肺肿块影,固有段支气管受侵狭窄,左肺动脉干局部受侵,尖前段动脉被包绕。术前诊断:左上肺癌拟行手术:左上肺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型+纵膈淋巴结清除术。
2、手术简介:
探查:胸膜未见转移灶,无胸水。切断下肺韧带,清除9组淋巴结,将下肺静脉游离出来暂不切断结扎,打开肺门周围纵膈胸膜继续探查,左肺动脉干局部受侵,但上叶支气管与左肺动脉主干之间的间隙仍可顺利游离开。切开叶间胸膜,游离解剖肺动脉的叶间部,建立人工隧道,打开斜裂的前后部,同时清除11组淋巴结,解剖舌段动脉和2根后段动脉,切断结扎之。
以尖前段动脉根部为中心,解剖游离左肺动脉,探查发现左肺动脉干仅局部受侵,尖前段动脉根部被包绕,肿瘤侵犯占左肺动脉周径的三分之一,沿肺动脉长轴侵犯的长度约0.5公分,术中决定行左肺动脉壁部分切除重建。术者用心耳钳阻断肺动脉的远心端和近心端,使受侵动脉段无血,剪除受侵肺动脉侧壁并取部分血管壁送快速冰冻,5-0的普里灵线沿长轴连续缝合,恢复其连续性。
松开阻断钳,无渗血,但左肺动脉干严重狭窄,狭窄长度约1.5公分,狭窄处的直径大约0.5公分。接下来的术中决策是该手术中最精彩的部分,先介绍一下最后的结果:切除狭窄的肺动脉段,后行端端吻合恢复肺动脉的连续性。
重建过程如下述:potts钳阻断左肺动脉根部,romel阻断下肺静脉,切除狭窄的肺动脉段后,将远端修剪成斜面以增大其口径,然后5-0的普里灵线连续缝合两断端,由于两口径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重建时口径小的一侧针距适当密一点,口径大的一侧针距适当疏一点。缝合过程中为防止血栓形成,要以肝素盐水间断冲洗血管腔,缝合完最后一针,暂不打结,先放开阻断下肺静脉的romel,再放potts钳,排气后打结。
随后又发现有一针缝线处血管壁被切割,术者取0.5×0.5公分大小的涤纶补片(防切割)作为垫片在血管裂伤处加针修复,效果良好。后面的手术步骤比较简单,切断上叶支气管,清扫4、5、6、7、8组淋巴结,结束手术。
3、小结:
该手术的难点在于,术中发现肺动脉主干狭窄后该如何抉择,术者当时面临3种选择:不做任何处理、全肺切除、肺动脉干袖状切除重建。显然,前两种抉择是不合适的,但是第三种方案也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重建后吻合口的张力可能过大。如果通过松解下肺韧带和肺门仍不能解除张力过大的问题,那么术者只有一种选择―左肺全切。
现在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根据术中探查肿瘤侵犯左肺动脉的情况来看,做局部动脉壁楔形切除是完全可行的,为什么会造成重建后狭窄?答案只有一个:血管壁切多了。术者以心耳钳来阻断左肺动脉的远近端,事实上,此时的心耳钳就相当于一个侧壁钳,阻断血管后,术者在切除时受到阻断钳的影响,往往不能确定剩余血管壁的情况,多数情况下都会多切,结果造成重建后狭窄。
术后考虑,如果术中换一种血管阻断方式,然后再去切除受侵的血管壁可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上肺静脉已经切断,直接以potts钳阻断左肺动脉根部,romel阻断下肺静脉,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切除狭窄的肺动脉段。因为这种方式在切除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剩余肺动脉壁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