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指室间隔缺损手术后是否会发生“漏”。直径在5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一般采取直接缝合。较大的缺损要用补片,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心包补片或涤纶补片。根据文献资料统计,补好的“洞”再漏的发生率约为5%。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肌部室间隔缺损常常是几个缺损合并在一起,有时手术时很难完全暴露清楚,手术中仅缝合部分缺损,尚有部分残留。
(2)缝线撕脱在修补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发生率较高。在修补时为预防缺损周围的正常组织,尤其是心脏的传导系统,缝线只能置于缺损的浅表层,心脏恢复跳动后随着心腔内压力增加,将部分缝线撕脱,导致残余分流。
(3)修补不完全大多发生在小的室间隔缺损,特别是有假性室隔瘤形成的病人,开口看起来较小,但基底部较大,如果仅将开口缝合,手术后常会发生残余分流。
(4)手术后发生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手术后补片周围一旦发生感染,缝线处常会撕脱,造成部分残余分流。
【专家提示】
发生残余分流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跳加快,杂音性质改变。确诊要通过超声或心导管检查。小量的残余分流(<3mm)一般不需手术处理,大多会自然关闭。对分流量较大的残余缺损,常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小知识:什么叫假性室隔瘤?
指室间隔缺损的开口较大,随着血流的不断冲击,缺损边缘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瘤样突出,开口看起来较小,实际上基底部较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