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痱,俗称痱子,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是表皮角质层浸润,致使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潴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
痱子的发生出高温和高湿度外,尚有其他因素。有人认为汗孔的闭塞是一种汗孔的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种感染与热和湿的环境有关。但根据1978年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痱子的发生与出汗过多无关,而是与皮肤表面大量繁殖的微球菌有关。另有学者在实验中也发现表皮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胞外多糖物质,促进痱的形成。
临床表现
临床上将痱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晶型粟粒疹
又称白痱。汗液的溢出发生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故临床表现为针尖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轻擦易破,干涸后留有细小的鳞屑。多见于高热并有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皮损主要发生在颈、躯干部,密集多发,且有自限性。一般无自觉症状。
(二)红色粟粒疹
又称红痱。汗液的溢出发生在表皮稍深处。夏季多见,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成批出现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以手背、肘窝、颈部、胸部、背部、妇女乳房下和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好发部位,自觉有轻度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感。
(三)脓疱型粟粒疹
又称脓痱。表现为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的 浅表性小脓疱,脓疱内容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的球菌。常见于四肢屈侧,会阴等皱褶部位和小儿头部。
(四)深部粟粒疹
又称深痱。由于汗管在真皮上层特别是表真皮分界处发生破裂,形成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皮肤色的水疱,表面无光泽,出汗刺激后明显增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常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痱的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好发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和掌跖部不发生皮疹。当皮疹泛发时,出面部、腋窝、手足等代偿性出汗增多。其他汗腺基本丧失功能,导致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临床可出现热衰竭或热带汗闭性衰竭,有疲劳、食欲不振、倦睡、头痛、眩晕等全身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