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应用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急性代谢紊乱、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有部分患者乃至医生对胰岛素存在着误解。在此对常见的胰岛素使用误区予以归纳,以解医生和患者之惑。
误区一:使用胰岛素会导致肥胖
使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患者体重,但只要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保持“身材”。首先要保证胰岛素用量的合理,避免因低血糖造成的防御性进食。其次,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粗粮等低热量食物,三餐后可散步半小时,增加热量消耗。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从而减少患者体重增加。
误区二:注射胰岛素会非常疼
胰岛素注射装置的发展经历了从专用注射器到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的过程;与此同时,胰岛素注射笔针头也不断更新,针头趋向更短更细,以适应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要求,在进一步减轻注射疼痛的同时,提高了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神经末梢非常少,这也极大地降低了疼痛程度。在患者刚开始采用胰岛素注射时,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但当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技巧并逐渐适应,胰岛素注射的治疗依从性并不会低于服药治疗。
误区三:注射胰岛素易导致低血糖
尽管低血糖是胰岛素最主要的副作用,也是治疗中影响患者血糖达标的主要原因,但只要剂量合理,正确注射,低血糖能够被最大程度地避免。社区医生应给予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更多的糖尿病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血糖监测意识,指导患者血糖安全达标。此外,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胰岛素类似物应用于临床,这些类似物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人胰岛素治疗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考虑换为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误区四:使用胰岛素会“上瘾”
有些患者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则会“上瘾”,需要终生使用,而且剂量将越用越大,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会逐渐降低,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是自然病程进展的结果,而非用了胰岛素以后“上瘾”。相反,不少社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使用人胰岛素(如优泌林70/30)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短期治疗后,高血糖得到了控制,症状缓解,能减少胰岛素剂量,甚至改用口服药治疗或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这都说明胰岛素并非是会“上瘾”的药物,需不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由胰岛β细胞功能决定。一旦起始使用胰岛素,就需要终生使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五: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很难在短期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有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大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血糖控制并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其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短期强化治疗。其机制可能为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高血糖,最大程度地解除糖毒性影响,同时能抑制脂肪分解,减轻脂毒性,从而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此外,胰岛素还有直接的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因此,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的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误区六: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恶化,治疗失败
在传统观念中,2型糖尿病一般要在疾病进展到不得不用胰岛素时才开始这种治疗,但是现在对于胰岛素治疗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尽早和尽可能使血糖达标及恢复β细胞功能,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本身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会逐渐降低,原来有效的饮食、运动和口服药治疗可能会逐渐失效。
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当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即可开始加用胰岛素治疗。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通过减轻糖毒性、脂毒性以及控制炎症,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持久益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