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挥,使糖尿病病因病机理论日趋完善充实,现综合文献就糖尿病病因概述如下。
1、禀赋不足 五脏虚弱
《灵枢》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篇又说:“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这里论述了先天禀赋不足、五脏亏虚,元精不足,气血虚弱,终至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一致。在五脏虚弱中,古今医家更加强调肾虚在消渴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唐?《外台秘要》指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清?陈士铎也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消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肾。消肾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长肾衰,多服丹石。”《圣济总录》把“房劳过度,精血虚竭”作为“肾消”的重要病因。说明古人认为肾虚是发生消渴病的直接原因。现代研究证明, 补肾不仅可以改善肾虚症状, 还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调节体内糖代谢, 降低血糖, 还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2、饮食不节
中医认为,饮食无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或饮酒无度,火热内积,致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津伤液枯,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 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 “消瘅…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肥胖和饮食过度甘美导致糖尿病的论述, 此后历代重要医书对此均有记载。如《 备急千金药方》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明?《景岳全书》载“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这与现代医学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重要的环境因素的观点是一致的。
3、情志过极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灵枢》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C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河间六书》亦有云“耗乱精神,过违其度……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 “ 心境愁郁, 内火自燃, 乃消渴大病”。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情志过极,会引起应激激素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这些激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很容易造成内分泌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如秦景明在《病因脉治》中将消渴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外感三消(燥火三消、湿火三消)和内伤三消(积热三消、精虚三消)。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现代医学也认为IDDM 的发病与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B4病毒,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等有显著关系。
5、滥用温补药
在中国古代,自隋唐以后,常有人为了壮阳纵欲或养生延寿而服用矿石类药物炼制的丹药致使燥热内生,阴津耗损而发生消渴病。许多古医籍中都有嗜服丹药发生消渴的记载。如隋?《诸病源候论》载云:“内消病者……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热之所作。”根据记载,隋炀帝的糖尿病就是因为服用壮阳丹药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确有一些化学毒物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药物如口服类固醇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可见,在中国古代,糖尿病病因已经有明确的记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