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在手术前常规检查及体检时发现TP阳性,让他们疑惑的是他们没有任何不良接触史、皮疹以及异常症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情况是不是就是感染梅毒呢?这就得从梅毒的诊断标准说起,血清学试验是目前梅毒诊断和治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血清试验两大类。医院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RPR和TPPA,怎样解读他们呢?
一、梅毒血清学试验分类
分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比如RPR或TRUST)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比如TPPA或TPHA)两大类。
RPR具有以下特点:
1、RPR敏感性高,特异性不高;
2、滴度变化可以作为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参考;
3、试验结果阴性时不能排除一期梅毒(病程小于2周);
4、根据滴度下降情况,可以鉴别早期或晚期潜伏梅毒,前者治疗滴度下降快,后者滴度下降慢或不变。
TPPA具有以下特点:
1、特异性和敏感性高;
2、是诊断梅毒的确诊试验;
二、关于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假阳性及假阴性问题
1、假阳性问题
(1)技术假阳性:包括试剂和操作方面原因,如抗原敏感性过高、血清标本错误或溶血或细菌感染、血清不新鲜或检验器械污染、检验技术不成熟。
(2)生物学假阳性:包括急性和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率高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1)急性生物学假阳性常见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常见于麻疹、水痘、风疹、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肺炎链球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等急性发热性疾病和免疫接种后。其多在6个月内转阴,且滴度低(很少超过1:8),可以通过TPPA给予排除。
2)慢性生物学假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可持续大于半年,但多数可在疾病消退后数周至6个月内转阴。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干燥综合征、慢性肾炎。孕妇及正常人群假阳性为1%―2%;大于70岁的高龄人有1%出现假阳性。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硬皮病、肝硬化、糖尿病、淋巴瘤、妊娠。
2、假阴性问题 有时临床上高度怀疑梅毒,但血清学不支持,其原因可能是:
(1)硬下疳出现2―3周才能检测出RPR阳性,即感染早期可能出现假阴性。
(2)感染梅毒后立即治疗或晚期梅毒,由于血清反应素低而出现假阴性。
(3)“前带现象”――部分二期梅毒患者可因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过多抑制了阳性结果而呈假阴性。
梅毒螺旋体试验一旦阳性,不管治疗与否、疾病是否活动,通常终生保持阳性,但有1%―5%的一期梅毒患者接受治疗后2―3年转为阴性。
总结:诊断梅毒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一旦出现三者不符合的情况,一定要综合考虑,排除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