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颅清除血肿:可以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遇有活动性出血,能彻底止血。如术前病情严重,脑水肿明显,术毕时颅内压下降不明显,能同时行去骨瓣减压,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以顺利渡过术后反应期。因此,开颅手术多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术前病情分级在Ⅱ级以上并已有脑疝形成但时间较短的患者。小脑出血也适用此法,以期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
2、脑室引流术:脑室有促进血液吸收作用,小量的脑室出血可自行吸收,无需手术。当脑室内出血阻塞脑脊液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则需及时行脑室引流术。
3、穿刺抽吸引流术:将穿刺针或吸引管通过颅骨钻孔准确置于血肿中心,在抽吸血肿时,可以防止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不易吸出的血凝块可注入能溶解血凝块的药物(如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等)使血肿液化,或用机械装置(如螺旋装置,高压喷水或超声波等)使血肿碎解,便于吸除。
也可在血肿腔内留置一个直径3mm(10F)的硅胶管,作血肿持续引流。当出血量不是过大,首次穿刺如能吸除出血总量的60%-70%,颅内压及脑受压即可得到一定缓解,以免颅内压波动过大,中线复位过快出现对介硬膜外或下血肿等意外。
穿刺吸除血肿法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本法的缺点是不能止血,有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对于出血量大,病情进行性加重者不宜采用。
手术时间晚(>24小时),血肿已形成较坚固血凝块.该方法治疗失败者,应及时改为开颅血肿清除术;
如果残余血肿较多,原穿刺针又不能达到,建议根据CT结果,再进行一次穿刺,进行对口引流。
微创术后24小时,血肿清除不很理想,经CT复查,发现穿刺针虽在血肿腔内,但偏向一侧,或在血肿边缘处,先可采用调整穿刺针侧孔方向,让侧孔对准血肿主体方向,同时加大血块液化剂浓度和清除次数,大多可达治疗目的,凡经此处理仍不解决问题,才可加用一微创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