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拉肘
牵拉肘,也称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常见的骨科损伤,多见于2~3岁儿童,最小的有2个月大的婴儿,5岁以后少见,7岁以后罕见,60~65%为女孩,70%为左侧牵拉肘。
因为幼儿的桡骨头还未发育像成人那样的圆盘状桡骨头,环状韧带相对也比较薄弱,当前臂旋后时,桡骨头前侧突起,但桡骨头外侧、后侧平缓,在强大的纵向(轴向)暴力的牵拉下,比如提拉幼儿手臂或用手臂引体向上时桡骨头从环状韧带下方滑出,停止牵拉后,环状韧带嵌入桡骨头和肱骨小头之间,这就是牵拉肘的发病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病史都有过被牵拉的情况,比如上台阶的时候家长用力向上牵拉手腕,或者早晚穿脱衣服的时候牵拉手臂等。伤后孩子会因疼痛而哭闹,拒绝抬高患肢。大龄的患儿常以健侧手托持患肘于轻度屈曲、前臂旋前位,并告知家长和医生肘部疼痛,可以指出疼痛部位在前臂桡侧(外侧)上段,肘关节可以在前臂旋前位有一定的屈伸活动度,但达不到正常,主要是旋转活动障碍,以旋后功能障碍为主,旋后时患儿明显因疼痛而抗拒。小龄患儿常由家长抱进诊室,患肢放在胸前,体格检查难以合作。肘关节外形正常,无肿胀,皮肤无挫伤,无突出或明显的畸形。
两种手法可以用来纠正牵拉肘。旋后法早已被作为经典的牵拉肘复位手法,也是普及最广的方法,大部分医生都会应用旋后手法,第二种是过度旋前手法。
在一些研究表明,过度旋前手法首次复位成功的比例是95%,而旋后手法则为77%。
采用旋后手法时,让孩子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操作者。操作者用与患儿患肢相反的一只手的四指扣住患儿的肘部,大拇指应压在桡骨头上向后,即患儿如果是右侧牵拉肘,操作者就用左手扣住患儿右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儿的手或者前臂远端,就是腕关节附近,在患儿的被动体位上,一般为肘关节的半伸直位或者伸直位进行前臂的旋后,达到极度的旋后位后被动屈曲肘关节即可复位。
旋后屈曲肘关节直到感觉环状韧带移回至正常位置,环状韧带复位时操作者可以感觉或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如果复位成功,孩子便不会疼痛并能在5-30分钟内自如活动,包括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
复位肘关节可以首选过度旋前法或在旋后手法未能复位时再选择过度旋前手法。同样让孩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操作者。握住患肢像握手那样。用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肘部。极度旋前患者手腕,韧带复位时可以感觉或者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如果复位成功,孩子便会不痛并能在5-30分钟内自如活动,包括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
大多数的牵拉肘都能一次复位成功。如果初次复位失败,可以再次尝试复位或换一种复位手法。如果尝试3-4次后仍无法复位,也就是说孩子多次复位后仍然不愿意主动活动患肢的话,则应再次仔细检查从肩膀至手指并予以行影像学检查来排除骨折。
牵拉肘成功复位后,很少需要护理。孩子可以很快恢复正常活动。然而,脱位可能再发生,大概有5%的几率,所以复位后一半在7~10天以内家长一定要避免牵拉孩子的手臂以及避免用手臂引体向上或者摇荡,包括穿脱衣服的时候,都要注意。有一些孩子会反复脱位,有些一年会脱位多次,对于反复脱位的孩子,复位后可用石膏托固定2~3周,有利于韧带的修复加强。
牵拉肘在幼儿很常见,复位牵拉肘是相对简单无创的过程,完全可以在门诊很快复位。所以牵拉孩子胳膊后,孩子胳膊不愿意主动活动了,被动活动时疼痛哭闹,很有可能就是造成牵拉肘了,即桡骨小头半脱位,找到专业的医生手法复位就可以了,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的,家长朋友们大可放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