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重申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关于下肢生物力学的理论知识,大量信息都非常学术化,与现实生活几乎毫无关系一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综合医疗保健诊所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生物力学异常的情况。
我很清楚,阅读此书的某人会列举出许多应该涉及的领域。本着此书目的,我决定主要探索矫形疗法的临床应用,讨论结合使用ICB矫形鞋垫和支持治疗手段的处方、评估和治疗。就我而言,很关注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让下肢生物力学和矫形疗法尽可能简单易懂。因此,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未了解支撑上部结构的基本平台。
我们都知道,足部由26块骨头和2块籽骨(位于第一个跖趾关节下方)组成,所有骨头协调一致的合作,以维持上部结构的支撑和稳定性。如果基础不稳定,那么整个结构将会受到影响,通常软组织会尝试“代偿”基础异常。您将意到足部形状为三角形,分为3个不同部分:后足、中足和前足。后足由跟骨和距骨组成,它们共同形成距下关节。
中足包括楔骨、骨和舟骨一它们锁定在一起,在站立中期和重心落到这个区域时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最后是前足,由趾骨和跖骨(跖骨体)组成。从图中您可以看到,重量分散在跟骨到跖骨体和关节间。
人体将所有重量施加在舟、楔骨和骰骨(NCC)上的一个承重位置 ,这三者成为支撑结构的基石。
正如内侧结构被设计为室内或室外支撑足弓的“基石”,NCC还了足部,创造出一个动态强壮基础结构一这就是重心位置(COG)
足部最为重要的关节是距下关节,这是一个三平面关节,包括:
跖屈和背屈是矢状面的运动
内收和外展是横切面的运动
内翻和外翻是额平面的运动
三平面运动这个因素是使用矫形疗法的基础,因为旋前和旋后因素都围绕这个概念产生的。
前包括三个运动:
1、外展
2、背屈
3、外翻
旋后包括三个运动:
1、内收
2、跖屈
3、内翻
我们似乎讨论了很多关于旋前的内容,这是因为几乎大部分的旋前似乎都是过量旋前,即即超过了步态周期所需提供振动吸收的、可接的4度代偿旋前角度。据估计西方社会有超过的80%着过量旋前问题。
然而Michaud 1997中陈述说旋前或旋后的结果都会导致胫骨体向内或向外旋转旋前或旋后因素相同的量,进而对膝关节产生直接影响。
根据我在诊所的观察,髋部出现的问题通常会影响膝盖,同样足部(基础)会影响到膝盖。
通常我们会关注疼痛中心,但不会联系到其它致病因素。让我们不但,只是治疗疼痛,还要关注导致疼痛的基本因素。当我们查看非创伤相关疼痛时,这尤其有关。
据我所知,旋前和旋后将直接影响足部、腿部和膝盖的疼痛,而且如果足部过量旋前,这将导致骨盆往前倾斜,造成对下腰区域的压力。
在评估患者时,应特别关注“疼痛位置”,因为内侧和外侧副韧带膝盖疼痛可能直接关系到过量旋前或旋后产生太大压力而拉长这些韧带。
如前所述,双侧旋前将导致骨盆往前倾斜,使下腰区域处于脊柱前凸位,对Ll- L5造成压力。
在骨盆向前旋转时,可能成为导致L5―S1区域椎体滑脱的因素。在身体启动代偿机制时,胸部区域可能会感觉到紧张,产生一个脊柱后凸曲线,菱形肌开始收紧肾身体拉回重心位置,尝试减少上身的“弯腰效应”。您能否了解深入“挖掘”是诊断过程中所必需的,应在治疗方案中全面使用辅助手段,来解决这些“多米诺”效应。
ICB概念是我们需要减少距下关节周围的过量移动,因此降低旋前或旋后对结构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尝试控制足部在脚踉角虫地时处于中立位,然后使用ICB产品(能够限制但无法消除4度的代偿旋前),这将允许足部结构在站立中期到脚趾离地阶段起到身体减振器的作用。
我相信Root博士和其他人提出的足部三个主要位置确实存在。那就是旋后、旋前和中立位(足部既不旋前,也不旋后)。
足部旋前时,距骨头内收,足底弯曲(降低纵弓),舟骨下降到骰骨旁,加宽和拉长足音BoTD二横向距离
前视图:旋前时距骨头和舟骨距关节)关节,前跟骨关节到骰骨(跟骨骰骨间关节。注意旋前时跟骨的低角度即<42度,旋后时,距骨头外展、背屈,距骨头超过跟骨,压缩和收短足部结构。前视图:旋后时距骨头和舟骨(足巨舟关节)
关节,前跟骨关节到骰骨(跟骨骰骨间关节)。
注意旋后时跟骨的高角度即>42度
注:旋前时横向距离增加,垂直距离缩短。而在旋后时,横向距离(或足宽)缩短,垂直距离增加。
所以当足部处于中立位时,横向距离和垂直距离是相同的,这可在脚着地之前实现。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让足部僵硬地保持这个位置们所做的是消除额外运动,限制旋前和旋后的负面影响。
在1971年第1期的“足部生物力学检查”中,Merton Root博士表达了一个观点,即距下关节的“理想”位置是与横切面约呈420角。如果跟骨角度低于420,则为扁平足,根据我的经验,如下状况会很明显:囊肿、足底筋膜炎、脚跟骨刺、跗关节骨膜炎、跖骨痛莫顿氏神经瘤、内胫夹、膝关节内侧痛。
Root博士也阐述了高足弓会显示出跟骨的高倾角(超过420)。我认为会发生如下状况:高前足外翻、内翻扭伤综合症、外胫夹、膝关节外侧著、腓骨头外侧移位、外侧髋痛,而且由于足部的刚性性质,患者将会出现很多的上部结构不协调情况。
根据18年的行医经验,我知道将足部置于距下关节中立位)将会有所效果。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建立这个中立位,在许多情况下都非常有用,包括:
1、在患者的鞋内放置成形矫形鞋垫
2、进行石膏或泡沫箱制模为了建立中立位,在患者仰卧位置测量前足异常。
我在1996年研发出了这个方法,称为“前线方法”(或“改良距舟骨方法”)经过扩展以抵消我所称之为的“伪距骨头综合症”(在足部外侧产生骨性肿块,使得难以确定距舟关节和立姿跟骨中立位的一致性)。我发现前线方法在找到中立位时非常有效,可用于处于承重站立位置、半承重或仰卧位的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