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背软组织疼痛的手法治疗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86例中男171例,女115例;年龄29岁~68岁;有外伤史17例;有诱因急性发作87例,慢性发作199例,颈椎管内无菌性炎症,以痛为主的216例,颈椎管内慢性无菌性损害,机械性压迫,以麻为主伴有疼痛的70例,并颈椎管外慢性软组织损害如提肩胛肌附着处、肩胛骨脊柱缘菱形肌起止点、冈上下肌、大小圆肌的疼痛236例。
2、临床症状:患者病发初始均有颈肩背部的轻度损害,上肢手指麻木,慢性发病者均有颈肩背僵、板硬或习惯性落枕,继而出现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夜不能寐,手指发胀,握力减退。有53例出现双下肢足趾麻木、腿软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其中17例出现程度不同的双下肢发沉,行走时似踩棉花样感,8例间有胸部束带感,二便正常。
3、体征: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功能活动受限,颈肩背多处软组织压痛。颈椎间接叩击试验阳性112例,颈椎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104例,颈椎后伸试验阳性83例,举臂耐力试验阳性173例,伸臂牵拉试验阳性71例,动力位霍夫曼氏征阳性21例。
4、影像学检查: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张后凸畸形,颈椎后上下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形变小,动力片可见颈椎节段性滑移,后纵韧带骨化,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小于75%19例,动力性颈椎管狭窄42例,本组病例均作CT或MRI检查,颈椎间盘突出126例,其中单节段突出84例,多节段突出42例,并硬膜囊和脊髓受压61例,继发性颈椎管狭窄44例。
治疗方法
1、颈椎前屈位引伸归挤手法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颈后部垫枕,病变在上颈段时高度约10°,中颈段20下颈段30°。如左边是患侧,向左微侧屈旋转,医师站在患者头上方,右手从病人颈项部插入,掌心朝上,中指抵压在患病节段的后小关节或横突部(兼治水平位移和前后位移),大鱼际和拇指分别夹拢颈部(患病节段的横突),小鱼际及手的尺侧卡在病人头部枕后粗隆,左手腕部屈侧对准病人下颌部,嘱病人全身放松,助手站在病人的远端,双手紧握病人的左踝部,上下同时对抗牵拉,医师指下可感觉关节松动并闻及弹响,手法即告成功。该手法五次为一疗程。
②患者端坐位,躯干向后紧靠椅背,首先用2条专用布带将双肩固定于椅背,手法放松颈项肩背的肌肉,然后调整颈椎前屈角度,病变在上颈段前屈约10°~15°,中颈段15°~30°下颈段大于30°。助手站在患者一侧,一只手托住下颌,另一只手放置在枕后粗隆部,双手沿调整好的前屈角度用力将头颅向上用力托起,医师站于患者身后,双手呈握空拳状,分别放置在颈的两侧。
以右侧为例,左手拇指指腹按在病变节段后小关节处,右手拇指向左顶在下一节段颈椎棘突的端侧,在助手向上托起的瞬间,医师随之左拇指向前上顶推,右拇指向左速顶重推,治疗左侧时,左右手拇指交换位置,以同样的手法实施。医师指下可感觉关节松动并闻及“咯吱”响声,手法即告成功。该手法每一病变节段实施治疗一次,适用于颈椎2~7前后水平位置异常。
2、颈椎牵引定点旋扳整复松解手法
患者坐位,颈椎牵引20 ~ 30分钟,角度依据上中下颈椎病变节段分别取:前屈10°、20°、30°,重量8kg~10kg,以右侧为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双肩部,患者在牵引状态下充分侧屈,医师右手托起患者下颌,其拇指置于患者右面部颧弓部,余四指放置于患者左面颊。
左手拇指按压棘突右偏的小关节的下方隆起处,余四指放置于左肩,头颈向右旋转至弹性限制位,瞬间快速旋转,左拇指同时向前内方施压。闻及小关节弹响声与指下跳动感,将头部复正,继续维持5分钟牵引,治疗结束。该法适用于颈椎2~7角度位置异常。
3、颈椎侧方归挤整复松解手法
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头部向健侧旋转45°,患侧在上,头部水平位,医师弯腰站立于患者头部方向,脸朝向患者,左手掌置于患者健侧脸颊,掌心不要贴压患者耳朵。右手的指掌关节推开有病变的C2-5关节突附近的软组织后顶在患侧有病变的C2-5关节突上,手掌微向无名指方向侧屈,手肘贴近身体。
医师左手微向患者头顶的方向牵引并拉开C2-5健侧的关节。右手在患者呼气将近之时,瞬间发力,完成整骨松解,发力的方向是由后向前。该法适用于颈椎3~7水平位置异常。
上述手法整复松解治疗依据病变阶段的多少而定。同侧同一阶段一般不超过2次。手法治疗后可对症药物治疗,辅助颈椎牵引,巩固、维持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为阴性。好转: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部分阳性体转为阴性。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