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男性的下尿路梗阻性疾患中,以前列腺增生症(BPH)最常见。当前列腺增大不明显,或肛检、B超及造影检查都不能提供前列腺增大的证据时,由它所致的膀胱颈部梗阻常易误诊。
一、小体积BPH致膀胱颈部梗阻机理
临床上前列腺增生体积大小与梗阻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近年的研究认为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可由机械性梗阻因素和动力性梗阻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在不同的病例这两个因素在造成梗阻中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应用α受体阻滞剂,旨在降低BPH组织和包膜中平滑肌张力的治疗措施,即针对动力性梗阻因素的措施,常只能缓解部分病人的排尿困难症状。而将前列腺去除的方法,如开放性前列腺摘除TURP等,既能清除机械性梗阻因素也可去除动力性梗阻因素,因而疗效高而确切。在小体积BPH的病人,前列腺突入尿道腔不明显,尿道受压变形和延长均不明显,因此推测机械性因素不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的主要因素。相反内镜检查时膀胱颈部后唇常有抬高,颈口张力较高,提示动力性因素可能是造成这类病人膀胱出口梗阻的主要原因。根据α受体学说,应用α受体阻滞治疗这类病人应获较好疗效,但本组病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说明在小体积BPH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机制中,尚有其他重要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尿动力学和动态造影检查结果上看,我们认为BPH的刺激很可能通过引起膀胱出口部位的神经反射机制异常,造成逼尿肌膀胱颈功能协同失调,在逼尿肌收缩时膀胱颈不能相应地同步开放而造成一种功能性梗阻。α受体阻滞剂可降低静态状态下的膀胱颈部张力,却不能促使膀胱颈部主动开放,对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无效。
二、关于小体积BPH的诊断
小体积BPH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排尿梗阻症状或刺激症状,但并无特异性,加之临床检查前列腺体积增大不明显,容易误诊,本组18例中13例被误诊,最常被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而长期治疗无效。Kaplan等报告34例排尿困难的病人,被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而长期抗炎治疗无效,其中24例试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亦无效,经尿动力学检查明确为膀胱颈部梗阻,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31例治愈,3例虽尿流率明显改善但症状无变化。对下尿路梗阻的病例,通过详细尿动力学检查、动态膀胱尿道造影和尿道膀胱镜检查,多能明确梗阻部位,但就小体积BPH而言,有时仍较难与非神经源性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非神经源性尿道内括约肌痉挛综合征和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等区别。对40岁以上的男性病人,如有持续的下尿路梗阻症状,尿动力学和造影检查已明确梗阻部位在膀胱颈,尿道镜检见前列腺两侧叶凸入尿道腔,即可诊断为小体积BPH,否则需行穿刺或对切除标本病检才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认为诊断小体积BPH应符合下列条件;(1)年龄大于40岁,有持续而明确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但临床检查前列腺增大不明显;(2)尿动力学和造影等检查明确梗阻位于膀胱颈部;(3)切除前列腺或膀胱颈内切开后梗阻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4)前列腺组织切片有增生表现。
三、治疗选择
对疑为本症的病人,如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已继发膀胱结石或上尿路改变,应尽早行膀胱颈内切开或TURP,术中须将后唇切平及将颈部环行肌全部切断,术后症状改善才满意。应尽量避免开放性前列腺摘除,因增生腺体体积小,术中剥离常很困难,术后容易发生膀胱颈挛缩,疗效欠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