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颈椎病手术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全国各个地区都积极开展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综合疗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1、术前鉴别诊断问题运动神经元疾病(代表性疾病为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是需要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的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二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由于它们经常同时存在,而前者的预后会直接影响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因此应当特别注意。如果患者出现明显肌肉萎缩(尤其是以手内在肌萎缩为主)、没有明确感觉障碍平面、无明显的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时,就必须考虑合并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可能,肌电图检查尤其是手内在肌、胸锁乳突肌、骶棘肌和腹直肌出现多处自发电位和高大动作电位是其特征性表现。多项研究表明,手术本身可以加重或加速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进展。因此,对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应当慎重手术;对不能排除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可能性的患者,应做胸锁乳突肌或胸背椎旁肌肌电图检查,以鉴别诊断。
2、手术时机选择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注意避免单纯依赖CT、MRI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和全面、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只看影像学显示有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不论临床表现如何就进行手术。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研究证明,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性创伤对神经根的刺激并产生炎症反应、节段性不稳定造成的局部损伤对神经结构的物理性和化学性刺激是主要病理变化。采取改善颈椎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消除炎症反应等治疗措施。
疗法,只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才需要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
(2)症状明显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
(3)出现严重的神经根损害表现。
3、术式选择问题充分减压是保证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脊髓单节段或两个节段受压而没有椎管狭窄、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一般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对于椎间关节没有明显退变者也可以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的脊髓型颈椎病可以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前路减压属于直接减压,应当清除所有的致压物,包括突出的椎间盘、后骨刺、肥厚的后纵韧带。遇有椎间盘突入椎管者应当切开后纵韧带,取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前路手术还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重建颈椎的曲度、消除节段性不稳定。
一般不需要切除钩椎关节,虽然钩椎关节增生是导致神经根管狭窄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椎间盘突出。通过切除椎间盘、重建椎间隙的高度,即可消除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的根性症状。使用椎间撑开器可以很好地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但是必须避免过度撑开,否则就可能导致小关节负荷过重、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过高。
对颈椎病外科治疗决策应考虑的问题
对颈椎病的外科治疗要综合考虑才可制定好治疗决策,笔者认为有9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1)首先要考虑有无手术指征?对于脊髓型颈椎病要选择积极尽早手术;神经根型如症状重、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疗效不好的才考虑手术;对明确诊断的椎动脉型、交感型如症状重、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也应手术。
(2)选择前路还是后路?对下颈椎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选择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1、个节段以脊髓前方压迫为主的宜行前路减压;多节段压迫尤2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宜行后路减压(上下减压范围须超出病变部位的一或二个节段)。颈脊髓前后均存在明显压迫的患者行一期前后路减压还是两次手术减压学术上也存在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如全身健康状况不好、年龄较大、有较严重的伴随疾病等情况时应分期手术,且不可为了赶时髦而不考虑安全。事实上,脊髓前后同时存在多节段较严重压迫时,多数患者仅仅需要一次后路椎板成形减压术。
(3)是否需要内固定?如前路多个椎体次全切除术为防止大块植骨脱出时应选择内固定,其他情况下,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后路减压手术如果没有明显不稳,一般不需要行内固定。
(4)要考虑安全性较高、相对简单的术式(上颈段和颈胸段)。上颈段(C1~C3)脊髓前方受压(尤其合并多节段颈椎OPLL)时,考虑到经前路显露减压固定难度大、风险高、容易出现并发症等,可首先考虑行后路减压(多数患者疗效较好)。如后路减压疗效不佳再考虑二期经口腔或/和上颈椎侧前方入路施行前路减压固定(事实上此类患者很少同意接受二次手术的)。颈胸交界(C7~T1)脊髓前方受压多数情况下显露、减压、固定是不需要劈开胸骨的,术中通过肩背部垫高保持颈部后伸即可顺利完成手术;
(5)分析病变的节段数目、受压的宽度,从而决定减压的范围和宽度;
(6)要分析判断脊髓前方多个节段病变中那个是引起症状的原因或主要原因,从而决定重点减压或单纯植骨融合的部位;
(7)如条件技术许可应尽可能选择微创技术;
(8)应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决定是否选择内置物、选择何种价位的内置物;
(9)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尽可能选择熟练掌握的、成熟的术式。综上所述,对于个体患者,选择具体手术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发病的类型、年龄、职业、病变部位、范围、多个受压节段中的主要受压节段、前后压迫何方为主、健康耐受情况,要考虑医院设置及客观条件、医生自身的技术熟练掌握情况等,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术式。切忌一味追求新而忽视其他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