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周围事物总是从不认识逐步走向认识,随着对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共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这个最终形成共识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文件就是“规范”。人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一、国际上胰腺炎诊治规范形成过程回顾
1889年,Fitz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了系统介绍后,在临床上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对其病理了解甚少,治疗混乱,因此疗效极差,患者大都死亡,亦令医者闻之生畏。1963年,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首次胰腺炎分类法马赛1963。该分类法将胰腺炎分为:
(1)急性胰腺炎;
(2)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3)慢性复发性胰腺炎;
(4)慢性胰腺炎。
二、我国的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的形成
我国急性胰腺炎规范的形成过程虽然没有国际规范那样漫长,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这与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国与国外信息交流不畅有关。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国际上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以内科治疗为主流,直到1963年Watts采用全胰切除治愈一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后,外科治疗才真正得到重视和开展。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傅培彬等提出手术治疗坏死性胰腺炎时,仍然面对很大的阻力。然而,面对外科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及疗效不断提高的事实,赞成手术治疗的医师逐渐增多。
三、我国SAP指南的病理生理基础与临床含义
我国SAP指南在临床分类系统与治疗策略之间的纽带是动态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当患者出现早期脏器功能障碍或早期腹内高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可能,要及时手术引流阻断FAP的病情发展;当患者表现为全身感染,即脓毒综合征时,就要查找感染源所在,如果是由胰腺坏死感染或胰腺脓肿所致,则需要及时引流,如果同时存在胆囊炎或胆管炎、胆管梗阻,则需要同时引流胆道。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明显偏离指南要求的原则,病情的发展就可能出现难于应对的表现,如出现难治性休克、难治性感染、难治性肠功能障碍、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与MODS。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在应用指南的时候,要抓住主线,掌握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