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低位直肠癌多见,约占全部直肠癌的70%[1],而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经典术式。然而传统的结肠造口方法控便功能差,造口并发症较常见。从2000年3月开始,我们采用腹膜外U型隧道式造口技术,对122例直肠癌、肛管癌患者进行排便功能改善和术后造口并发症情况的对比研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3月~2005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直肠癌、肛管癌122例。A组61例(采用U型隧道式结肠造口术),B组61例(采用传统腹膜内造口术),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49岁;病史3-19个月,其中直肠癌101例,肛管癌21例,病例均参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和1978年全国大肠癌临床分期试行方案(Dukes中国改良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直肠指诊、内镜、B超、CT、癌胚抗原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直肠癌。临床观察及随访病例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法,以低位直肠癌(距齿状线5cm以内)肛管癌为研究对象进行选择。
以下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1)直肠癌Hartmann术者
(2)直肠肛管癌急性梗阻急诊手术者
(3)直肠肛管癌DukesD期患者
(4)直肠癌Dixon术后会阴、吻合口局部复发再手术者
(5)伴同时多原发结肠癌患者
(6)同时膀胱切除、回肠造瘘者
(7)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冠心病、肝硬化、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等(8)合并有精神症状者,不能完成随访者。
2、手术要点:
2.1、U型隧道式结肠造口术
2.1.1方法:Miles术常规切除病变后,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或术前选定位置)作一直径约2.5cm园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脂肪、十字切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开(或部分离断)腹直肌,显露腹膜,以大弯血管钳或手指在腹横肌与腹膜之间小心向左下侧继而向左上方钝性分离,使此间隙成U型(约60°园滑夹角)隧道并达3横指宽,直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的侧腹膜剪开处与腹腔相通,将拟行造瘘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自此隧道拉出腹壁之外长约3cm。间断缝合乙状结肠浆肌层与腹直肌前鞘6-8针,注意勿损伤乙状结肠系膜血管,影响造瘘肠管的血运,再将肠管断端与皮肤真皮层外翻间断缝合,肠造口乳头高出皮肤约1cm,即刻佩带一次性粘贴式造口袋。
2.1.2手术注意事项:
(1)造口定位选择术前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应使患者取不同卧位都能自己看到造口部位,便于自我护理和使用造口器具。肥胖病人尤应注意一般选择经腹直肌造口
(2)腹膜外U型隧道直径要略大于乙结肠周径,以能顺利通过结肠及系膜,与乙状结肠缝合固定的侧腹膜内侧要扩大游离以松弛的伸展和覆盖在乙状结肠上,使降结肠及末段结肠亦成U型(约60°园滑夹角)贮袋样改变,利于粪便运动的缓冲和贮存,并防止肠梗阻和初排综合征的发生。
(3)避免肠管及系膜在U型隧道内扭转,以及侧腹膜卡压结肠,并尽可能使U型隧道段结肠的张力适中,必要时需游离脾曲,以免影响乙结肠血供及肠腔的通畅。
2.2、传统腹膜内造口术:
Miles术切除病变后,如前述选定造口部位并切开至腹腔,将拟造瘘肠管拖出一期乳头形造口,乙状结肠与侧腹腔间断缝合固定。
3、疗效评定:
满意:无腹内疝及造口并发症(旁疝、回缩、脱垂、狭窄等),有排便感并逐渐形成规律性排便,造口处清洁,不用造口器具或有轻度造口并发症无需手术处理。
不满意:无排便感,排便无规律,需用造口器具,常污染内衣裤,或合并有严重的腹内疝及造口并发症,需手术处理。
4、结果:
A组和B组按前述造口技术手术后,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盆腔引流管、营养支持等常规措施相同,每日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变化、腹部体征、造口形态血运情况以及首次及以后历次排便的色、质、量和病人的自觉症状至直出院。异常情况详尽记录并提交科研组讨论会诊,调整相应治疗方案。A组61例经过个月随访,排便均于术后6―10天,其中54人有排便感(88.5%),并逐渐形成规律性排便,造口处清洁,仅用纸巾覆盖造口处而不需使用造口袋。发生轻度造口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4%。B组61例经过3-60(31.5±27.5)个月随访,有6例不同程度的初排困难,经石腊油灌注、中药服用等措施排出,有13人有排便感(21.3%),发生造口旁疝3例,腹内疝1例,造口回缩2例,肠脱垂1例,造口狭窄3例,并发症发生率16.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