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半椎板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GSS-III型内固定系统半椎板减压后内固定,30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1例置入椎间融合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完全复位24例,不完全复位7例,术后达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12个月后X线提示均融合满意,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2年疗效均稳定。结论:半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
我科自2002年至2007年手术治疗腰椎滑脱33例,采用GSS-III型内固定系统31例,30例行椎间植骨融合,1例应用椎间融合器。
1、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0至6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其中I度6例,II度14例,III度8例,IV度3例。腰31例,腰410例,腰520例,真性滑脱6例,假性退变滑脱25例。所有病例均有腰痛,下肢肌力减退13例,感觉减退15例,4例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
2、手术方式
全麻,患者取俯卧位,后侧正中切口,长约定12cm,取髂后上棘骨块剪成火柴棒样备用,保留棘突,行半椎板切除减压,探查椎间盘摘除椎间盘27例,对侧半侧椎板开窗。通过横突基底部植入椎弓根钉,同时通过C型X光机确认滑脱椎体置入提拉钉,通过提拉钉复位并固定,完全复位24例,不完全复位7例,将尽量多的皮质骨添入椎间隙,将椎板外侧、关节突背面去除部分骨皮质,将髂骨骨条行局部植骨,1例行椎间融合器并植骨。术后均行负压引流24至48小时。
3、结果
本组病例31例,随访12月至60月,平均24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减轻,无感染,1例合并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愈合,无下肢或腰痛加重,有7例仍遗留下肢觉减退症状,术后复查拍片未见断钉及滑脱复发现象,12个月后X片示骨性融合明显,无症状复发或加重病例。
4、讨论
腰椎滑脱的发病率据国内外的报道成人达5%[1],其外科治疗已有60年历史。腰椎滑脱目前的手术适应证有:
1、持续的腰背痛以及下肢痛通过保守治疗无效;
2、滑脱呈现进行性加重;
3、滑脱大于50%;
4、进行性的姿态或步态异常。现手术方法多主张椎管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及植骨融合,重建脊柱正常的序列和稳定性[2]。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腰椎滑脱生物力学的研究,现已发现椎弓根是脊柱的最坚强的部分,通过两侧椎弓根进入椎体的螺钉,不但可以与椎骨牢固结合,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椎体,具有三维固定和矫形功能[3]。手术方法已由原来的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外固定发展到现在的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自Harrington首次使用短阶段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以来,临床实践已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能力,其滑脱复位率达到90.5%[4]。伴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快速发展,复位后椎体间的稳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已成为目前腰椎滑脱常用的治疗方法。
腰椎滑脱的主要病因是椎体间的减切应力增大和前柱及中柱的缺损,而小关节是减切应力受力最大的部位,所以从理论上除内固定植骨外,保留部分小关节具有生物力学优势,因此我们在手术中保留部分小关节,行半椎板减压,所有病例均行横突间及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在保证脊柱的三维固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滑脱复发等术后并发症。
因减压不彻底导致术后神经根症状加重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我们的预防措施是:
(1)对侧半侧椎板开窗,均切除上关节突内侧部分以扩大侧隐窝,检查神经根确无骨性压迫。
(2)尽量保持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根免受复位带来的压迫。
(3)确认椎管内骨片去除完全,以防骨片压迫神经根。为了降低滑脱的复发率,我们所有病例均行椎间骨融合,以确保复位后的稳定性。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或腰椎滑脱复发并发症。
总之,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半椎板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该术式与全椎板切开减压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