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6月行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获得完整病例31例,男性2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2岁(4~66岁);按neer骨折分型:两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结果平均11个月(1~18个月)随访。采用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平均分92分(77~100分),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穿针固定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经皮穿针;固定。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较多,回顾我院对31例得到随访的肱骨近外科颈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共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4~66岁),均有外伤史。骨折依neer骨折分型标准[1]分型,其中两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
1.2手术方法选择肌间沟阻滞麻醉或全麻,患者仰卧,患肩至于手术床外。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以放松胸大肌,牵引并将肱骨干压向后方,纠正向前成角,向外推压纠正远端向内移位,C型臂透视监测下,正位及腋位复位满意后,维持复位,消毒,铺巾,术者用2-2.5mm克氏针2-3枚经皮穿入固定,可以使用螺纹针。首先用一枚克氏针由肱骨大结节近端穿入斜向内下至骨折远端,稳定骨折对位;然后用套筒保护,防止针尖滑动,避免软组织损伤,由远折端三角肌止点以上部位进针,可在肱骨干的前侧,前外侧,外侧等处,最常使用的是前外侧进针。避免穿透肱骨头关节面。针尾剪断后至于皮下或留置皮肤外。
1.3术后处理术后石膏或前臂吊带制动肩关节,术后练习握拳,石膏制动3-4周后拆除并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6周拍片骨折处有骨痂形成,拔针并进行加强肩关节功能训练。
2、结果
2.1预约来院拍片随访。疗效评定采用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随访时间为术后1月至18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1-18个月)。随访结果平均值92分,优21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3例可的病例均为neer三部分骨折,均合并不同骨质疏松。术后针道感染一例,换药及拔针后愈合,两例3枚内固定针松动,均未造成明显并发症。
3、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约占肱骨近端骨折的90%。其治疗方法较多,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的目的不单是要求骨折愈合,更重要的是恢复一个无痛的,活动范围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肩关节,因此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很重要,经皮穿针固定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很关键,对于四部分骨折,以及合并有肩袖、血管神经损伤的病人我们将其列为手术禁忌症。经皮穿针固定主要适合于可闭合复位的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
对于肿胀严重者手法复位往往困难,我们的经验是:凡是伤后6小时内来医院,肿胀不太厉害的我们均行手法复位,复位后立即摄片,复位不满意者说服家属,实施切开复位手术。已肿胀严重者也可将患肢悬吊,肘部高于心脏,待肿胀消退后,再施以手法复位及固定术。但对于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愈合相对较快,所以要抓紧时间,争取急诊或早期伤后4-5天内手术。
经皮穿针手术过程我们总结出以下操作经验:
①经大结节逆行克氏针要穿透远折端的骨皮质,要使插针满意,钻针时针身不要留过长.免得钻针时针身摆动,丧失稳定骨折的力度。
②进针点尽可能扇形分散,与骨折线保持距离已达到充分的把持力,并尽可能将螺纹针末端置至肱骨头下0.5-1.0cm,骨质相对致密的关节面软骨下,提高针体在肱骨头内的把持力。这里强调尽可能使用带螺纹克氏针。该组病例3枚克氏针松动均为无螺纹克氏针。另据James与同事报道有一例克氏针松动后传入胸腔。
③由肱骨干前外侧钻入时,克氏针在冠状面上与肱骨干成45度角,在失状面上与肱骨干成30度角,这样可保证进入肱骨头中心。
术后康复治疗我们建议早期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类型,稳定性,固定的牢靠程度及患者的理解程度来决定,其功能锻炼过程是被动,主动及活动范围,力量的锻炼。术后早期练习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应予以足够重视。术后即开放手指,腕关节的伸屈活动,并逐渐练习握拳。术后3-4周去除外固定,改为前臂吊带悬吊,同时开始练习肩关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完全是正确,必要的。
经皮穿针技术有其痛苦小,操作简单,创伤小,对骨骺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合并症少,疗效可靠的优点。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作为一种实用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