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关节等组织的退行变化,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的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的综合征。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周围韧带及纤维结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疼痛科贺永进
颈椎病的致病因素
1.性别 性别与颈椎病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职业、劳动强度等综合考虑时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2.年龄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的高峰是在40~60岁之间,近年,随着电脑、电视、汽车的广泛使用,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3.职业 颈椎病好发于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如会计、司机、打字员、刺绣工人等。
4.外伤 在颈椎病患者中,病因为外伤者从10.3%至32.6%不等。有人报道,约70%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有外伤史。
5.生活习惯 ①高枕睡眠。②头顶重物:朝鲜族妇女颈椎病的患病率比汉族妇女高4倍。③饮酒者更易患颈椎病。
6.解剖变异 如第2~第3颈椎的椎体融合,颈肋、第7颈椎横突肥大,颈椎隐裂,颅低凹陷等。
7.气候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寒冷、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较强等因素都可以改变颈椎病的地域分布。
8.遗传因素 有学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
颈椎病的分类
1.颈型颈椎病 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颈部僵硬、不适,颈后部、上肩部、肩胛部、肩胛骨内侧缘、肩部、上臂、前臂及手、胸前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酸痛或隐痛,可有阵发性加重。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主要临床特点如下:①多在4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②以颈、肩、臂、手出现疼痛与麻木为主要症状。疼痛与麻木按神经根分布,有定位价值。症状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③患肢可出现肌力减弱、肌萎缩、握力减退,可有持物坠落现象。④部分患者的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棘突、棘突旁、冈上肌和冈下肌、肩胛脊柱缘可出现明显压痛。⑤急性期患肢肱二、三头肌腱和桡骨骨膜反射可为活跃。病程长者多表现反射减弱。
3.椎动脉型颈椎病 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常与其他类型颈椎病合并存在。患者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一边偏头痛、头晕、胸闷、胸痛,病情发作和颈项转动有关,根据临床特征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①眩晕型。②肢体无力型。③意识障碍型或晕厥型。④猝倒型。⑤头痛型。⑥视力模糊型。
4.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主要由颈段脊髓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双下肢或双上肢无力,走路蹒跚,容易跌倒,可伴有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此类型的患者早期不易被发现。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由交感神经受压或受刺激引起,临床表现复杂。
6.食管型颈椎病 是由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过长,压迫食管或引起食管炎,或刺激食管神经引起食管痉挛所致。表现为咽部及胸骨后异样感或刺痛,头部后仰时症状明显。
7.混合型颈椎病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上述类型的表现。
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小心防范有助于减少颈椎病的发生:①睡觉时不取俯卧位,枕头不宜过高、过硬或过平。②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紧急刹车等。③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风寒吹袭。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废物清除,潮湿阻碍皮肤蒸发。④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⑤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h,应适当进行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与感觉异常,主要表现在颈、肩、臂和手指范围内。因下部颈椎相对较固定,承重又大,故下部颈椎较易受累,在临床上以C5~6、C6~7水平的颈椎最为常见。
神经根型颈椎病起病较慢,偶尔因外伤而急性起病。早期多为睡醒后手臂和肩部的活动不适、酸麻和钝痛,可因变动头颈位置或用力而加剧,有时可出现剧烈的神经根痛或麻木,表现为刀割样或针刺样放射痛,常因咳嗽、喷嚏、屏气、用力等腹压增高而加剧,可伴有感觉过敏,经休息后多可好转。病程长的患者常有感觉异常,疼痛性质主要为钝痛。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肉僵硬,斜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胸大肌、颈神经根出口处的压痛。腱反射减弱,受累脊神经支配肌肉的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3.神经根病变定位检查 颈神经根受压或有病变时,患者常表现为颈肩、肩胛、肩峰、上臂至手的疼痛麻木,而且与该神经支配区感觉、温度觉异常以及腱反射减弱相一致。①第4~第5颈椎的椎间隙病变:为C5脊神经根受累,可引起颈、肩、肩峰、三角肌及上臂外侧疼痛麻胀,感觉减退;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反射减弱。②第5~第6颈椎的椎间隙病变:为C6脊神经根受累,可导致颈、肩、上臂外侧、桡侧、拇指、食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肱二头肌与胸大肌的肌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第6~第7颈椎的椎间隙病变:为C7脊神经根受累,可致颈、肩、肩胛、胸壁外侧、上臂桡侧、中指(有时食指)出现疼痛、麻木、感觉减退;肱三头肌、旋后肌的肌力减弱,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7颈椎~第1胸椎椎间隙病变:为C8脊神经根受累,可导致颈、肩、胸壁、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尺骨膜反射减弱或消失;有时可出现霍纳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①改变不良的工作、生活姿势:选用大小适中的保健枕,不选大枕、硬枕、平枕,睡觉时不取俯卧位;在寒冷季节注意颈部保暖;在工作和学习的间隙进行颈部多方向运动。②加用颈围:颈围可以限制头颈部活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患者可达到止痛作用。③头部牵引:常使用4~6 kg的重物做头部牵引,可使颈部肌肉松弛、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开大,有利于早期膨出椎间盘的还纳。④头颈部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颈部肌肉松弛、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的肌力和头颈部的稳固性。
2.药物治疗 ①神经营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B族维生素,腺苷辅酶B12,神经妥乐平等。②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中枢性镇痛药曲马多等。③扩张血管和活血药物:通过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来达到营养修复神经、减轻或消除脊神经根水肿的作用。
3.神经阻滞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是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神经阻滞可消除神经或局部痛点的炎症、水肿,解除肌肉痉挛、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机制,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镇痛的目的。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有:
(1)颈部硬膜外间隙阻滞:①后入路硬膜外间隙阻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病、颈源性头痛、肩臂痛、眩晕、颈肩胛骨痛、上肢痛等。一般选用C6~7或C7~T1椎间隙穿刺。②颈部高位硬膜外间隙阻滞:适用于高位颈椎病、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枕下痛、颈源性头痛等患者。宜在X线引导下进行,可根据颈椎病类型选用C1~C6的椎间隙。
颈部硬膜外间隙阻滞操作的注意事项:①由于颈部脊髓存在颈膨大,椎管相对较为狭窄,因而在操作时应谨慎小心,缓慢进行,逐层体会穿刺所到部位,以防损伤脊髓。②准备好心电、血压等监护仪器及抢救药品。在注射药液时应缓慢,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③有穿刺失败及麻醉意外等可能,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并取得配合。④对患者不合作、有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量、严重全身感染或穿刺部位有感染者则是该操作禁忌。
(2)颈神经根阻滞:自颈2之颈5均可行颈神经根阻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病、颈源性头痛、肩臂外侧疼痛、眩晕、颈肩痛、肩胛痛、肩臂痛、拇指疼痛麻木等。定位方法:距乳突下1.5~50px5能按压到的骨突为第2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的骨突为第4颈椎横突,每隔大约1~37.5px所摸到的骨突即为相应的颈椎横突,根据疼痛部位及所对应的颈部脊神经分布,选用相应的横突注射部位。选用5号细针穿刺,针尖抵及横突时即停止进针,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后,缓慢注入消炎镇痛药物3~5ml。(3)斜角肌及肌间沟阻滞:适用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膈神经痛等。患者取仰卧,头略转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即为肌间沟。在环状软骨水平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选用5号针头穿刺,垂直进针后稍向尾侧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刺到横突为止(第6颈椎横突)。也可直接穿刺此肌肌腹,深度不超过25px。回吸无异常可注入消炎镇痛药物。
(4)钩椎关节阻滞:适用于颈椎较长而体型瘦的颈椎病、颈神经根炎、钩椎关节炎、颈肩痛、颈肩综合征患者。因C4水平以上软组织较厚不易触摸,C7接近肺尖,故此方法以C4~6钩椎关节比较常用。在环状软骨水平,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指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向外侧推压,并将气管食管推向内侧,下压即可触及第5~第6颈椎椎体的前外侧缘,垂直进针,当针尖触及椎体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后,即可缓慢注入消炎镇痛药物4~5ml。
(5)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各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颈神经根炎、钩椎关节炎、颈肩痛、颈肩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膈神经痛等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