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三条中的两条:(1)与疾病一致的腹痛;(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高于正常上线三倍;(3)腹部影像学的典型表现。
增强CT和磁共振应该限于诊断不明确,或者入院48-72小时症状无改善的患者。
病因学
所有急性胰腺炎均应行腹部超声检查。
如无胆结石表现,且无大量饮酒史,应抽血化验甘油三酯,如甘油三酯水平高于1000mg/dl则应考虑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应考虑到胰腺肿瘤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对急性特发性胰腺炎患者,内镜检查应谨慎,因对此类病人内镜检查的风险和收益尚不清楚。
特发性胰腺炎患者应转入专业胰腺病诊治中心。
对年轻患者(小于30岁),如找不到特殊病因,有胰腺疾病家族史,应考虑基因检测。
初步病情和风险评估
发病之初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必要时立刻进行复苏措施。
根据疾病病情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以方便引导患者的入院,比如是否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存在器官衰竭的患者有条件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初步治疗
除非存在心血管和肾脏疾病,对所有患者均应进行充分的补液治疗,即每小时250-500毫升等张晶体液输注。在最初12-24小时内进行充分的静脉补液最有效,较迟则收益不明显。
对有液体不足表现,如低血压和心率增快的患者,需要更快的补液治疗(弹丸式)。
乳酸林格氏液可能是最佳的晶体补充液体。
入院后24到48小时内应每6小时重新评估液体补充情况。充分补液的目标应该是能够是血尿素氮降低。
急性胰腺炎的ERCP
急性胰腺炎同时伴有急性胆管炎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行ERCP。
对于多数缺少胆管梗阻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多不需要ERCP。
如无胆管炎和黄疸,如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应选择MRCP或腹部超声进行筛查,不首选诊断性ERCP。
对ERCP后胰腺炎的高危患者,应放置胰管支架或肛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进行预防。
急性胰腺炎抗生素的使用
对有胰腺外感染,比如胆管炎,导管获得性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肺炎的患者应给予抗生素。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对无菌性胰腺炎患者,不推荐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坏死的预防。
对入院7-10天病情恶化或治疗无反应的胰腺或胰腺外坏死患者,应考虑感染性坏死。对此类病人,(1)使用CT引导下细针抽吸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以指导抗生素使用;或(2)经验性抗生素应用。
对伴有感染性坏死的患者,已知能够穿透胰腺坏死的抗生素,比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可能有助于延缓或避免进一步介入治疗,因此减少致残和致死。
预防性或治疗性抗生素使用同时不推荐常规抗真菌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营养
对轻症急性胰腺炎,如无恶心呕吐,腹痛消失可以立即经口进食。
对轻症急性胰腺炎,开始就给予低脂肪的固体饮食和流质饮食同样安全。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推荐肠内营养以预防感染并发症。除非肠内营养不可用,无法耐受或达不到热量要求,否则应避免肠外营养。
鼻胃营养和鼻空肠营养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
急性胰腺炎的手术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如发现存在胆囊结石,出院前应施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
对坏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避免感染,急性炎症消退、液体积聚消失或稳定之后再考虑胆囊切除术。
无症状的假性囊肿,胰腺或胰腺外坏死,无论体积、部位和范围都无需特殊治疗。
对病情稳定的感染性坏死患者,手术、介入和(或)内镜引流均应推后至少4周,以便内容物的液化和纤维包膜的形成。
对有症状的感染性坏死患者,推荐使用微创方法进行坏死清除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