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神经性损伤疾病,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所有的儿童脑瘫患病率为1.5‰~5‰,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为2‰~3‰,在中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为1.8‰~4‰。
随着新生儿医学和围产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新生儿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但是,脑瘫疾病作为导致儿童残疾的重大疾病之一,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00~500 万,按照每年有2000万的新生婴儿计算,全国每年就有约 3.6 万到 8 万新增加的脑瘫患儿,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惊人的数字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关注脑瘫儿童的必要性。
脑瘫的病因
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母胎盘因素严重黄疸、母妊娠期感冒与炎症、烦内出血,其中早产及低出生体重为首要危险因素。
脑瘫的诊断
根据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脑性瘫痪包括以下诊断条件: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临床表现
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痉挛型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肌张力增高。
2、不随意运动型主要以不自主、无意识运动作为其临床症状特点,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震颤等。
3、强直型症状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以全身肌张力增加,呈强直状,肢体僵直,存在严重的运动障碍,以常伴有角弓反张状态为症状特点。
4、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以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但无不知主运动为症状特点。
5、肌张力低下型一般是痊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过渡,以肌张力低下为显著的症状特点6、混合型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
治疗
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使其正常化。早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异常反射还未固定,这一时期及时的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目前脑瘫治疗的外科术式主要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骨与肌肉肌腱的矫形手术、立体定向脑苍白球毁损术等。
由于脑瘫儿童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虽然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异常,但出于侥幸心理或因为对疾病的潜意识的拒绝,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误认为是缺钙,致使脑瘫患儿错过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时机。虽然脑瘫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一些康复及矫形手术手段,减轻致病因素造成的后果,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减少残疾,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争取达到能接受教育和生活自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