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痣,是由黑色素细胞巢状排列形成的皮肤良性肿物,黑色素细胞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棘细胞,分布于皮肤基底层,毛囊、粘膜等处。黑痣从发病年龄上分为先天性黑痣和后天性黑痣。先天性黑痣是指出生或生后6个月内即出现的黑痣。各种类型的先天性黑痣均有恶变的可能。后天性黑痣仅有交界痣和复合痣中的交界成分有恶变的可能。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黑痣大致分为是哪个阶段,第一阶段黑痣,分为混合痣、皮内痣、交界痣。第二阶段,良性黑色素瘤。第三阶段恶性黑色素瘤。瘤的发病率在升高,良性黑色素瘤的升高更加明显。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成人,儿童罕见。儿童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黑色素瘤的1%到4%,占儿童肿瘤的3%。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易摩擦的部位(包括手掌、足底、指(趾)端,甲下等)。儿童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共同作用导致。环境因素,比如长时间紫外线暴露照射等,有学者认为儿童黑色素痣是否发生恶变与黑痣大小密切相关,先天性巨痣应警惕恶变可能。提示黑痣恶变的临床特征是迅速变大,出现破溃、出血,周边出现卫星灶、形成可以触及的结节样凸起等。
儿童黑痣的治疗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手段。对于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周围正常皮肤范围的界定尚未有统一的标准。1991年,WHO黑色素瘤研究组指出,病灶厚度小于1mm,不论手术切缘是多少,均无复发;厚度1-2mm,切缘为25px与75px的患者有复发率的差异,而无生存期的差异。
物理治疗可选择冷冻治疗,黑色素瘤细胞在约零下7°即遭到冷冻损伤而破坏,同时冷冻造成的局部血液供应的减慢,微循环的阻塞,进一步导致细胞缺血缺氧甚至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既杀死了瘤细胞也阻滞了瘤细胞向远处的转移。表层的黑色素细胞对于对于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儿,术后应辅助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的资料仍然缺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