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主题“工作压力”来自英文的“job stress”,stress在物理学上被翻译为“应力”,指材料受到压力后的反作用力。其实,所谓工作压力与这个物理意义很接近,是一种应力。你不反应,也就不会把压力传递到自己身上。
遗憾的是,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全然不反应的人恐怕到哪里也混不下去。看来,我们不得不面对压力了。
缓解压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放松。中国老话说“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西方谚语讲“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有两三种确实可以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的爱好,一般工作带来的紧张也就没那么可怕了。可悲的是,我们的学校从小只教如何努力,不教如何放松和休闲,“如囊萤,如映雪”已经够努力了,还有更残忍的“头悬梁,锥刺股”……。这样训练出来的人,不会照顾自己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连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极力压抑、甚至破坏,怎么能不弄出毛病?即便万幸此公比较强健,一旦超额的努力回报为当上领导,属下员工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学会休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特别重要的。积极的休息不是简单地躺着睡大觉,也不是为放松精神而继续透支体力(所谓“折腾”是也),而是在活动中使身心都得到放松。
除了积极休息,得到放松,在工作中还要学会如何“不反应”。即不让压力压到自己身上。说的俗一点儿就是“不接招儿”。记得一本讲前清官场的书里说过,人大致分两种:一种人善做事,办事认真,但相对不善于应付变化或模棱两可的情况;另一种人善于联络人(事),专门擅长随机而变。前者往往是很好的技术人员,但提拔为领导,要协调组织不同人和事时,原来的劲儿就使不出来了,弄不好还越使劲儿越坏事,费力不讨好。后者是团队里较好的润滑剂,但是要是没有了主心骨儿和原则纪律,好的成了混事的油条,坏的就成了害群之马。所以,要缓解压力,就要学会依据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善调和者别选攻坚,拙于人际协调的,不要被表面的职位升迁迷了眼。同样的任务,挑能发挥自己长处的道儿走;对本来不擅长的,可以“不反应”。一个良好的团队的相互支持这时就体现出来了,互补的作用可以让1+1>2。即便没有良好的团队支持,该不反应时也只能不反应。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总比一味强求来得好(这里是指长远效果)。
其实,最累人的还不是工作本身。人还是要生活的,大部分人是结婚生子的。照顾孩子的节奏最好是适应儿童特点的节奏,又积极又闲散;这与成人世界紧张的工作节奏从本质上是不能合拍的。我国实行双职工制度,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人生的一个时期,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年幼的子女。如果两种角色不能适当转换,就会形成角色混乱和角色污染。女同志在这方面感触大多比较深。干家务的就可以评“模范丈夫”,把孩子照顾好才算是“优秀母亲”,同是评优,但采用的是双重标准。
扯得远了,已经超出了单纯工作压力的范围。可谁让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纷繁纠缠的呢。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给人下过两个定义,一个是大家熟知的“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动物”,另一个说:“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从社会意义上讲,你是谁不取决于你那一百多斤,而取决于你认识谁和谁认识你。我认识胡锦涛和布什,可惜他俩不认识我。不然的话,我的社会身份肯定不同了。可见,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人际关系可以有深有浅,“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是表浅的关系;“拼将一死酬知己”,这要有深厚的交情。介于这两者中间的,即所谓中层人际关系。
对于表浅的关系,一般角色定位比较明确,只要能够礼貌待人,就可以应付得过去。在公序良俗中,服务人员有服务人员的行为规范,顾客举止得体与否也自有公论。现代社会生活教养出来的大多数人,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烦恼(即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做到礼貌待人并不难。在公共场合失态,往往是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给不安的心理、不良的情绪找了个破坏性相对小的出口。更重要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心绪烦乱而仍旧能保持不在公共场合失态,这叫做修养。但这本身不是在浅层次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
总之,有轻松平和的心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在浅层次上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特别努力的问题。如果没有了轻松平和的心态,也就拿不出愉快的资源与人共享,而愉快是衡量浅层人际关系好坏的“金标准”。
同事及上下级关系或一般的朋友关系是中层人际关系的代表。这一层次也是感情与利益交织的层次,交情交情,既有交往、交易,也有感情。如果没有了感情,交易恐怕也就没有了。从这一点看,这个层次的人际关系不像夫妻、亲子这样的深层关系。夫妻可以感情很不好,只要还没有打算散伙,共同利益就是必然的。
人们普遍提到的人际关系,大多是指中层的关系。建立中层关系,最大的障碍也就是利益原则与感情原则的冲突。有人主要按照个人喜好交往,作性情中人;有人主要按“有用”的原则结交,重视的是利益关系。明白人知道,性情中人也不讨厌利益,只是不要过于违拗他的性情;重利益的人也不是不知道什么叫高兴,只是别想让他为了一时高兴牺牲利益。不同价值观念优先的人,只要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强求对方,完全可以相处融洽。怕就怕首先自己跟自己别扭,既不愿放弃利益,违拗了性情又放不下。总觉得自己在曲意逢迎,逢迎了,自己心里又别扭,被逢迎的也未必打心里高兴,逢迎的也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更不敢得罪人,想讨好所有人,难免身心疲惫。心理冲突过于强烈,是心理障碍的伏笔。
最后,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没有人能和所有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大部分可以,有些特别好,还有的和个别人处不来,甚至关系恶劣,这是正常的。不敢得罪人和交不到好朋友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芯里夹的是不健康、不自信。
和谐的家庭
和,据说是上古的一种乐器,用以分辨音阶,音声相和(读若鹤),是源自音乐的协调。谐,言部,也是声音相协调的意思。用物理学语言,就是声波的谐振。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串音符,与之相和谐的音调不是没有,但也不会很多。要不,还会有作曲家这个职业吗。
最近看一篇报道,北方某地区离婚率超过40%。离婚的,绝大多数是不和谐的,今天像唐婉和陆游那样的情形恐怕不多见了;没有离的,未必是和谐的,凑合着过的大有人在。不然,三角关系的感情剧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不厌其俗呢?
看来,和谐家庭确实难能可贵。
中国自古是讲究“家和万事兴”的,家庭不和,遭人耻笑。
据说宋代有个很多世代都不分家的大家族,得到朝廷的旌表。皇帝问家长,如何做到家庭和睦的?家长没有答话,用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百忍成金。
看来,矛盾不是没有。要想维持和睦,至少是表面的和睦,牺牲个性是必须的。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群高矮不等的人,走起路来本来节奏不同,想安排的和谐优美,谈何容易。但只要经过军事训练,从高到矮依次排列,再来个齐步走。看着自然是整齐多了。现在饭店招的服务员都要列队训练,可见是一种有效的改变参差不齐的办法。
但只可惜,这不是和谐。要想和谐,得由舞蹈教练挑选乐感、运动协调性都好的,加以训练,再加上出色的编舞……,最后你才能看到和谐,那是艺术。
人类从群婚制、对偶婚制,到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固定下来,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照顾感情的和谐,而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鱼与熊掌兼得当然好,如果不能,大多数人会选熊掌,即优先考虑实际的需要而不是感受上的和谐。
社会在进步,进步就体现在我们可以容忍不和谐公开暴露出来。前面说过,婚姻家庭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感情的需要。可人偏偏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孩子,并不满足于做万物的灵长,劳动之余要追求艺术,生存之后要追求和谐。
编辑的命题是“和谐家庭”,希望我开出治家的良方,然后加以推广改进,和谐社会就相去不远了。
意图非常好。可惜我做不到。
我宁愿提醒大家多想想在某个具体事情上,如何做到“有积极功能”的家庭。这样至少能减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进而也真的能使社会的运转更顺畅。
至于和谐,是我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就像诗词佳句,总有妙手偶得的时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