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肿物主要是在胃里,也可以出现在食管、小肠和大肠。被称作粘膜下肿物,是为了和粘膜肿物区别开来。
胃镜检查所见的大多数病变都是粘膜的病变,比如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乃至癌等。这些病变要么是粘膜的破损,要么是过度增生乃至恶性增殖。一者粘膜病变最多,毕竟是位于胃腔的最内侧,与食物、外来物质直接接触,所以最容易出现病变;二者因为是位于腔内的最表面,所以可以被胃镜镜头直接观察到。
但有些病变,虽然胃镜可以看到明显的隆起,但表面的粘膜是完整的,或者虽然造成了粘膜的破坏,但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却可以看出病变的起源不是粘膜。
这些肿物也是肿瘤,既然是肿瘤就有良性和恶性,但恶性的又不叫癌,而是叫做肉瘤。这是由肿瘤的命名规则决定的。所谓的癌病理学上仅是指来自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换句话说,这些粘膜下的肿瘤是来自于非上皮的组织。在器官内,一般把上皮细胞归为实质,把非上皮细胞归为间质。所以这些肿瘤就被统称为间质瘤。
因为起源的细胞成分比较杂,所以不同的间质瘤良恶性相差极大。有的间质瘤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除非因为无关的疾病做胃镜或手术发现。有报道,在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尸体解剖中能够发现小的胃肠道间质瘤。有的恶性程度则很高,生长速度快,会出现肠梗阻、出血等症状,还会通过血运转移到肝脏等器官。
既然间质瘤有恶性的可能,似乎就应该按照其他胃肿瘤那样处理:先活检,病理诊断鉴别良恶性,良性不处理或者随访,恶性做手术切除,然后化疗。但是胃镜活检有一个个先天的缺陷:深度不够。活检钳是为了采集粘膜的样本设计的,很难挖到粘膜下的组织,偶尔取到一点,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
而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判断,需要综合三项指标:肿瘤直径、部位和核分裂指数。最后一项至关重要,但需要观察至少50个以上的高倍镜视野。而普通内镜诊断除了活检难以获取,另外一个重要缺陷对肿瘤直径的判断不准确。因为间质瘤位于粘膜下,普通胃镜能观察到的只是突出粘膜表面的那一小部分,所以一般会低估肿瘤的直径。这就需要用到消化内镜利器的利器之一:超声内镜了。
超声内镜原理和人们平时所做的体表超声检查类似,只是把超声探头安装到了内镜头端,借助内镜到达腔内,与粘膜接触,从而获得消化道管壁全层和周围器官的切面影像。对于间质瘤来说,超声内镜不仅能准确测量肿瘤的直径,还能够判断肿瘤具体位于管壁的哪一层。借助超声多普勒,还可以评价肿瘤内部和周围的血流情况。
有经验的超声内镜医师还可以根据形态和回声情况预测肿瘤的类型。超声内镜基本已成为间质瘤的常规检查手段,不过它观察也有盲区和死角,对操作者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还没有成为各医院的普及设备。
近几年国内消化临床医生对间质瘤越来越重视,基础是内镜的普及,使被发现者越来越多,而促进因素则是内镜治疗的发展,尤其是内镜下粘膜切除和剥离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疾病的诊治,一般认为是先发现疾病,提高诊断再考虑治疗。但像国内这种创新能力不足,模仿能力又超强的地方,却经常是反过来。
因为诊断大多不值钱,治疗虽然赚钱也不多,但总是多一点。当国外一项新的治疗技术被认可后,国内引入并开展,为了增加数量,促进医生睁大眼睛发现更多病例。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追求质量,就要求掌握好适应症,于是又要求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
对于粘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当前就处于这么从数量到质量的过渡阶段。至于过度到什么程度了,各地区和各家医院都不一样。鉴于普通内镜诊断的不可靠,把所有病例都拿出来,必定有很多属于过度治疗。但如果全都不管,又必定会有被延误的。临床医学对间质瘤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病例总结的阶段,属于回顾性的资料,缺少系统全面的循证医学评价,无法用来预测新发现病例的自然发展结果。
目前有的只有专家共识意见。总的来说还是按照部位、直径和核分裂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危险等级分为:无、极低、低、中和高五个级别。如果是在胃里的,先以核分裂指数为界,小于等于5的,只有直径大于10厘米才算到中危,核分裂指数大于5的,直径大于2厘米就算中危,大于5厘米就算高危了。
十二指肠和直肠的评级要高一些,只要是直径大于10厘米,不管核分裂如何,一律算高危;核分裂指数如果大于5,也不管直径如何,一律算高危。
问题是,这个专家共识针对的是外科手术后的病人,不适用于内镜检查发现的患者。内镜检查发现,并且经过超声内镜测量之后的病变,医生和病人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是否需要内镜下切除。因为大多数病变是在胃里,还以胃间质瘤为例,假设中危就需要治疗,核分裂指数为未知项。如果核分裂指数小于等于5,那要直径大于10厘米才去处理,这已经大大超出内镜操作的极限了,病人面临的是手术胃切除。
假设核分裂指数大于5,那么直径大于2厘米就有治疗的价值了。而2厘米以下的胃间质瘤,不管核分裂任何,都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显而易见,如何在不切除肿瘤的前提下,预测直径大于2厘米的间质瘤的核分裂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很可惜,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唯一能够全面观察间质瘤形态的无创技术,超声内镜,虽然有很多观察指标,但都属于主观判断,与病理组织学的一致性很差。
虽然有人试着用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穿刺去诊断,那也只是针对体积较大的肿瘤,且准确性不高也是问题。
目前很多被发现的粘膜下肿物都是很小的,很多直径都在不到一个厘米左右。对于这样的病变,去做内镜切除必定有很多是过度治疗。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间质瘤的了解还很不充分。临床病例的骤然增多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对体积较小的间质瘤的内镜治疗规范也还没有出台。如何处理,大概还需要医生和病人的充分沟通和共同决定,尤其是医生应该切忌夸大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