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ufti等在研究血细胞减少症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diopathiccytopeniaofuncertain(undetermined)significance,ICUS],并很快得到了各国血液学专家的认同。该疾病的提出打破了既往在已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为人们认识新的血细胞减少症提供了空间,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规范化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靶向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ICUS的提出及其意义[1-2]ICUS是指
(1)一系或多系髓系血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持续至少6个月。血细胞减少的标准为:血红蛋白<110g/L,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
(2)不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最低诊断标准;
(3)除外其他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简言之,有一类血细胞减少,不能诊断为既往已知的任何一种血细胞减少症(意义未明),即为ICUS。
ICUS的提出是全血细胞减少症(包括骨髓衰竭症)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初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在排除了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尿白尿症(PNH)和其他系统疾病后,即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随后研究发现部分“AA”转化为急性白血病,随即提出了白血病前期的概念,以后又衍生为MDS。再后来,发现了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随后在较长时间内,凡是骨髓增生不减低无法诊断为AA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在排除了PNH、LGLL后,绝大多数被诊断为MDS。随之MDS成为血细胞减少症的“回收站”。“免疫性MDS”、“非克隆性MDS”等概念随之而出,使MDS的诊断十分混乱。WHO为规范MDS诊断,组织全球血液学权威人士在充分讨论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MDSWHO诊断标准,将MDS归入髓系肿瘤性疾病。最近,欧美多位专家在WHO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MDS最低诊断标准(维也纳标准),并正式提出了ICUS的概念,再次明确了MDS是骨髓发育异常的髓系肿瘤性疾病,AHA、AA、MDS、PNH、LGLL等血液系统疾病之外,还存在未被认知的血细胞减少症。ICUS提出的意义在于:
(1)承认还有新的未被认知的血细胞减少症;
(2)承认以往诊断的全血细胞减少症(特别是MDS)中有误诊(混有ICUS);
(3)将ICUS分离出来,有利于保障其他血细胞减少症诊断正确性,进而保证其认识可靠性。
2、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ICUS[3-5]实际上,国人早在7年前就已发现有一类血细胞减少不能诊断为既往已知的任何一种血细胞减少症。2001年,我们报道一组患者:多数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正常或升高并呈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不低;骨髓粒系或红系比例正常或巨核细胞不少,易见红系造血岛和噬血现象,病态造血不明显;造血原料不缺乏,溶血检查均阴性,染色体核型正常,风湿免疫全项正常;排除了已知的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细胞减少。我们设想这可能是一种新认知的疾病,由于当时ICUS概念还没有提出,且部分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我们暂时命名之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pancytopenia,IRP)。
检测这些患者骨髓细胞自身抗体,约半数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库姆试验(BMMNC-Coombs)阳性。90%以上患者流式细胞术及双标单克隆抗体可测及不同系、阶段骨髓造血细胞膜结合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以IgG最多见,其次是IgM,IgA较少见。造血干祖细胞存在自身抗体的患者,均呈全血细胞减少。有核红细胞存在自身抗体的患者,贫血较严重。中性粒细胞存在抗体的患者,粒细胞水平较低。存在多种自身抗体的患者,血细胞减少程度较重[6]。之后,我们又发现此类患者骨髓中B淋巴细胞百分率含量增多,而且增多程度与病情呈显著正相关。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随着B淋巴细胞百分比含量逐步恢复正常,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转阴,骨髓及外周血各类血细胞计数也恢复正常。随后,我们又对B细胞亚群进行了研究,发现增多的B细胞主要为CD5+B细胞[7]。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对这类患者辅助T细胞进行检测后发现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均明显超过正常人,Th1与Th2平衡向Th2增高漂移[8]。最近我们正对这类患者进行自然调节性T细胞、Th17和滤泡样辅助T细胞检测。治疗上,还发现这类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疗效较好。我们推测自身抗体导致了IRP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无效,从而引起外周成熟血细胞减少。显然,IR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ICUS。
3、加强多中心协作,推动我国ICUS研究虽然我国率先发现了免疫性ICUS,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彻底弄清ICUS(包括IRP)的病理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需要加强多中心协作,收集大样本,探讨ICUS分层和归类,找出特异的诊断指标及有效治疗方法。
我国ICUS患者并不少见,既往在这类患者的诊断问题上,学界有不同意见,这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目前ICUS的诊断标准已经提出,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血液学家的认同。国人应该统一认识,加强协作,在ICU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多做工作。关于ICUS协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统一对ICUS认识,严格掌握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诊断标准,避免将ICUS人为误诊为“不典型”、“早期”AA或“非克隆性”、“免疫性”MDS;
(2)建立中国ICUS病例登记库,大样本研究ICUS临床及生物学特征;
(3)加强实验室间合作,深入研究免疫性ICUS(IRP)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分离骨髓造血细胞膜结合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寻找诱发自身免疫的始动病因和易感背景。
总之,ICUS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认识血细胞减少过程中的一个新发现,也是认识积累的“必然”,体现了欧美学者敢于否定自我的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国人应该从中受到启示,在学术上存异求同,基于中国学者提前认识免疫性ICUS(IRP)和病例数众的优势,争取有更大的发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