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占位病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手术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椎管内占位病切除的手术入路因占位病变位置,大小,周围结构不同而异,在以往大部分椎管内占位病多采用经全椎板肿瘤切除术。然而随着近来对脊柱稳定性的重视和微创观念的普及对椎管内占位病的手术方法也有了很多的改进。其中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占位病的方法日益受到关注。
脊柱脊髓疾病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传统的神经外科工作中大部分工作注重于病变的切除,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认识不足,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目前关于脊柱稳定性的理论较为主流的是Denis提出的三柱理论,即脊柱的稳定性由前,中,后三柱组成,其中后柱中肌肉,韧带,和骨质一样起到重要的稳定支撑作用。肌肉和韧带通过神经反射调节维持脊柱的精细活动和姿势,调节负荷的平衡,维持稳定。在以往的全椎板切除中不仅切除了棘突,还将附着于棘突的肌肉和韧带破坏,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此类患者中经常会出现脊柱的后突畸形,即使没有影像学的明显的后突畸形存在,但是应为后方破坏广泛因此很多患者存在局部的疼痛不适等主诉。文献报道在全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患者中20%存在一定的脊柱失稳。因此yasagil提出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是值得推荐的方法。半椎板入路由于将骨窗限制在一侧椎板,不破坏对侧肌肉附着点,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最大的保留的脊柱的环状结构和脊柱的后柱结构,因此对脊柱的稳定性的影响较传统的全椎板入路小了很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展了半椎板入路手术,通过随访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的患者,认为半椎板可以较好的维持脊柱的序列和曲度,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很轻。还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使手术损伤降到更低。
半椎板入路虽然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手术术野较为狭小,因此对手术技巧的要求较高,术中尤其要注意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目前认为在显微镜辅助下半椎板入路对于绝大部分的椎管内髓外肿瘤均能达到满意切除,但是对于肿瘤过于巨大,尤其是多血,无法分块切除的巨大肿瘤半椎板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也有一部分学者应用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内肿瘤,但是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是髓外的肿瘤,仅有的两例髓内肿瘤一例是终丝的室管膜瘤,还有一例是偏心生长的室管膜瘤。对于大多数的髓内肿瘤我们还是主张全椎板入路切除。本组的65例患者中肿瘤均达到全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均明显少于全椎板切除者。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本组病例存在2例并发症,和全椎板入路相比没有明显的升高。
综上所述,半椎板入路可用于切除椎管内肿瘤,与全椎板入路相比具有手术损伤小,维持脊柱稳定性好的优势。但是应用此入路要求较高的操作技巧,同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切不可为微创而微创,毕竟保护脊髓功能是椎管内占位病手术中最核心的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