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在上写东西了,在诊疗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感慨,也有许多的无奈,但都没有想写出来的冲动,自己就消化了。而写出来不只是有所感,而且有所动才发。周一的班上,上午有一个中年女性患者来看病,表情抑闷,写满了苦楚;症状方面包括胃肠道不适、胸闷气短,情绪低落,乏力等,有躯体疾病方面的相关检查结果,可排除相应的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情绪障碍,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初步考虑是抑郁方面的问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她处方了相应的调整情绪的药物,说实话,这本是一个平常患者,但是后来的事情让我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2点左右的时候,分诊的医务人员把她带到了我的诊室,这时的她在痛哭流涕,我很意外,因为她是看过好久的患者,竟然还没离开医院,等她平静下来了之后,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原来她从我们科离开后,又到著名专家门诊(不是心理科)去看躯体方面的检查结果,结果医生看完结果后,又看了我给她处方的药物后,对她说心理科的药劲太大了,把开好的抗抑郁药的方子给丢了,她又给重新开了方子,这下子,本来就心理功能很脆弱的患者扛不住了,看病已经花了不少钱,经济并不宽裕,一方面是心理科医生的意见,一方面是非心理科著名专家的意见,左右为难,很挣扎和痛苦。结果就回到心理科门诊候诊区那开始哭,分诊的医务人员问明情况后就又把她带到了我的诊室。我看了下她手里现在开的处方,竟然也是我们科的用药,我综合考虑后,终于还是咬紧牙关坚持我的方案,她后来不哭了,离开了诊室。看着她的背影,我沉思了好久。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的简单,包括如何增量和减量,都是很个体化的一个过程。其实我也清楚,我的治疗也未必一定有效,但只要按照正确的原则,给予患者正确的服药指导,我们和患者都尽力了,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其实面对疾病,我们有时和患者一样的无助。
周四的下午,我的一个“老”患者前来复诊,说是老患者,是因为已经长时间系统规律治疗了,定期来开药。其实患者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是个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目前进食问题及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社会功能恢复还是不理想。最近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家人冲突大,甚至有些恨父母。这次因为妈妈一个人来取药,所以有些话比较方便讲,因为有患者在场可能会顾忌到患者的感受,可能做父母的比较有所保留。因为患者现在病情还算稳定,我上两次复诊就建议她接受心理治疗。这次我还是问妈妈,孩子是不是接受做心理治疗了。
结果妈妈停顿了一会,接着眼泪就下来了。其实我感受得到也相信这是一个坚强的妈妈,我问原因,她告诉我说,听了“别人”的推荐去做了心理治疗(不是在我们门诊),但心理治疗师对孩子说的话,让她接受不了。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孩子和心理医生谈话时,她躲在一旁偷听,因为有点“不放心”。心理医生是这样对孩子说的:“。你这么优秀,你的问题都是你父母造成的。”(当然还有好多话。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因为这也是隐私性的)。孩子之后就开始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为是父母的错,对父母的付出和痛苦视为不见,这令一个本来承受巨大压力的妈妈心力憔悴,用妈妈自己的话讲,自己都有点要崩溃了。我听到她讲述的这个过程,我同样的无语了。
“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很有道理,也是心理咨询师培训中老师们常讲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成长经历、父母影响及家庭的重要性。这是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但心理治疗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现实原则,无论问题怎么形成的,最重要着眼点是现实问题,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没有成功的心理治疗。前边提到的这句话可以在案例讨论时讲,甚至也可以策略的和父母讲,但绝不能对孩子讲。心理治疗成功的关键不是技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原则,不能为了经济考虑,一味的讨好来访者,从长远来讲,对治疗本身来讲是不利的,而更糟糕的是对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应付的责任更为不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肯定也是这样的),上面提到的这个孩子,在做了几次治疗后,就再也不愿意见治疗师了。
“胡言乱语”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芸芸众生,我们都不容易,我们都好。结论有三个,一是心理疾病要到心理科来看;二是心理治疗要找正规的做;三是我们都有缺陷,尽力完善,我们不能事事如意,只求尽力。我们不能事事顺心,只求尽心。
患者的泪水、患者妈妈的泪水,愿如此的泪水,少一些流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