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医对春季的养生是十分有讲究的。按照中医的理论,春季风气当令,所以在养生法中,要重在防止“风邪”侵袭,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具体的说,我们可以根据一些临床常见疾病或者症状,了解中医对“风邪”的认识及简单的防治办法。
一、 呼吸系统疾病及部分传染病: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与传染病的高发期。咳嗽、发烧、气喘、咳痰、流涕等症状都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人体造成的。风的特点就是清扬开泄,容易侵袭人体上部。而肺系统正好在此,为人体的“华盖”,风邪夹杂寒气伤及到肺,以上的临床症状就出现了。另外,像肝炎一类传染病因为风的传播,感染机会也变大了。
防病:缓慢减衣物,防止风邪入侵,保护机体阳气。出汗之后不可马上脱下衣帽,防止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防止人体受风,也要保持室内通风。
治病:简易方法:生姜十片(每片如硬币大),煎汤口服,对感冒初期有很好的疗效。必须注意的是:只有到感冒发展到高热、口渴、鼻流黄涕时才可以用双黄连、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二、 皮肤病与过敏性疾病:
风疹、荨麻疹、小儿水痘等疾病以及皮肤瘙痒、关节游走性疼痛等都反映了风邪所导致疾病的又一个特点“善行数变”,也就是变化无常的意思。这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的皮肤、经络,气机运行不畅所致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风气胜,人体正气虚弱;春暖花开,多风的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过敏性体质者最容易诱发超敏反应,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
防病:缓慢减衣物,防止风邪入侵,保护机体阳气。防风5克,黄芪 5克,泡水代茶饮。
治病:西药可以应用扑尔敏等药物;中药则要根据疾病的临床辩证分型处方用药。
三、 高血压病与脑血管疾病:
以上所说的风邪在中医中都属于“外感”范畴;而诸如高血压病、脑卒中一类的脑血管疾病则属于“内伤”之列。春季风邪亢胜,外风就容易引动内风,这个季节,平时就患有高血压一类疾病的患者就要注意,血压变化大,临床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等症状。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也会加重。
防病:高血压病患者稳定服用降压药,不要随便停药;中风患者稳定情绪,切不可有大的情绪波动。
治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脑梗塞等。
四、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旺之时,而肝气偏亢,则会影响于脾,风寒湿邪侵害脾胃,可引起恶心呕吐、胀满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一些慢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以及慢性胃炎患者,在春季频繁发作。
防病:防止肝气旺伤脾的重要措施,是要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口味上,应少吃酸的,多吃甜的。同时可以用一些中药泡水代茶,如砂仁5克,青皮5克。
治病:慢性胃炎患者应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枸橼酸铋钾等;有溃疡的患者坚持按照溃疡病办法按疗程服药;出现急性腹泻、呕吐尽快到医院就诊。
五、 精神因素性疾病:
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是多风的季节。暖风活动频繁时期,气压降低。医学气象学认为,这种气候变化,易导致情绪波动。中医认为,精神因素性患者容易在春季发作,与春天应肝,肝气太旺有关。
防治:应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养情益志,以适应这万物蓬勃的自然规律。
春季警惕“风邪”是中医学古老的、最基本的概念,从此处,我们也应该知道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