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骨质疏松症临床指南是于2014年4月1日由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NOF)发布,经美国疼痛医学会、骨与矿物研究中心、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认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Altkorn 在JAMA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系统总结了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建议:
一、骨密度测试(BMD)适用于:1、年龄≥65岁女性或≥70岁男性(定期检查的时间由初次结果决定);2、年龄在50-69岁间的绝经后女性或男性,同时伴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如内分泌失调、吸收不良),或基于骨折风险计算模型(FRAX);3、年龄≥50岁女性,曾有1次以上的骨折病史。
二、椎体成像适用于:
1、年龄≥70岁女性或≥80岁男性,且脊柱、髋骨或股骨颈的 BMD T值≤-1.0;2、年龄在65-69岁间的女性或70-79岁间的男性,且脊椎、髋骨或股骨颈的 BMD T值≤-1.5;3、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同时伴下列危险因素:成人期间的低创伤性骨折;青春期身高较正常者减少3.8cm以上或医学评估其预期身高较正常减少2.0cm以上;及曾经或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的长期治疗。
三、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在年龄≥50岁的美国人中,女性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为16%,男性为4%;且每年至少约有1500万例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包括 30万例髋骨折和70万例椎体骨折。骨折患者的骨质功能下降,其中约1/3 髋部骨折患者在1年内入院治疗,1年内髋骨折相关死亡率也超过20%。而低BMD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其积极的治疗能有效预防骨折的发生。
四、骨质疏松症的循证医学目前无相关证据能证明骨质疏松的诊断可减少骨折或骨折相关死亡发生风险。因此,该诊疗建议是基于多项研究结论,即患骨质疏松症的女性患者接受双磷酸盐药物治疗能减少椎体骨折。但对9例研究的汇集分析显示,该结论并无统计学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椎体骨折能明显增加患继发性骨折的风险。其中一例研究发现,单椎体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骨折的风险增加了4倍。而另一研究发现,两椎体骨折风险可增加至12倍。
另有研究表明,临床上仅能检测到1/3的椎体骨折,且不能单靠检测BMD发现。此外,患者身高减少超过4cm与椎体骨折风险增加4倍呈相关性,且椎体成像的筛查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五、临床启示总之,多项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及时诊断治疗均能明显减少骨折风险。经成本效益分析,NOF建议:10年内发生髋骨折风险≥3% 的患者需要接受正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