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细胞、以局部侵袭为主、恶性度较高的罕见疾病。
1、 病因及流行病学[1]
MPM最常见的病因是接触石棉;此外感染结核、恒河猿病毒40,接触亚硝胺、玻璃纤维、放射线、氧体钍、沸石、铍和氢氰酸,以及脂质吸入性肺炎,可能作为致病因素,引起人类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MPM发生;另有研究称MPM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家族遗传疾病。澳大利亚的MPM发病率为全世界最高,20岁以上人群是3、54/10万。我国各地MPM发病率差异很大,为0、1/10万~0、6/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云南省大姚县最为高发,发病率每年达8、5/10万(1977~1983年)、17、75/10万(1987~1995年)。男女比例,我国为2:1~3:1,而澳大利亚为6:1。
首次接触石棉至MPM发病,通常需要20到65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石棉生产和使用被禁止,其MPM发病高峰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工业发展和劳动防护滞后,至今仍在使用石棉,因此MPM发病率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增长。
2、 诊断我国多数地区,MPM发病率很低,同时,由于缺少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该病误诊率很高,最高达83、3%[2]。从症状出现到确诊MPM,约需两三个月,25%的患者症状出现6个月后才明确诊断[3]。因此,临床医生对该病应加深认识。
早期病人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运动后气促,随病变进展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胸痛。晚期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胸廓畸形、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甚至腹部肿物和腹水,或伴有肠梗阻等表现;60%~95%的患者有胸腔积液,可见于任何期别,尤其是上皮型;胸水多为血性,少数为草黄色渗出液,可因富含透明质酸,而呈粘稠状,抽尽后再生较快[1, 4]。
MPM的一大特征是局部侵犯,可沿细针穿刺、胸腔镜检查或手术切口部位转移,发生率在2%-51%。尸检发现54%-82%有胸腔外转移,但临床上常无任何症状,并且很少成为死因。最常见的腹腔转移为肝、肾上腺、肾脏,3%出现颅内转移,且多见于肉瘤性。
X线和CT检查的非特异性表现有胸腔积液,肋骨破坏,肋膈角变钝,纵隔增宽,心影增大等。特异性表现有:①胸膜结节性增厚,一般厚度为5~15mm,有时可达25mm,或因胸水遮盖而显示不清;②肺裂胸膜增厚;③局限性肿块;④患侧胸腔容量减少,如果有胸腔积液,可以抵消这一表现[1, 4]。此外,亦有表现为肺内孤立病变[5]或肺内散发大小不等的球形肿。
CT是胸膜病变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20%的间皮瘤患者表现有钙化的胸膜斑,易被误诊为良性疾病[1]。
在鉴别液性和非液性病变、微量积液和胸膜增厚时,B超检查较CT有优势,并可动态观察病变随呼吸运动的变化。由于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尤其对胸膜下脂肪特别敏感,MRI能鉴别以胸膜为基底的软组织结节或局限性积液,在MPM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PET/CT可用于:①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鉴别,尤其在有石棉接触史、以及胸膜弥漫性增厚的患者;②MPM分期;③有胸腔积液,但CT及MRI检查未见异常的病例;④评价肿瘤治疗反应等。
胸水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很低;定位下细针抽吸组织能提高诊断率。
外科诊断方法包括诊断性胸腔镜检查术、外科胸腔镜术、剖胸活检术、纵隔镜检查术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外科胸腔镜术还可施以治疗,如控制胸水、行胸膜剥脱术等。
大体上,MPM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组织学分类包括上皮样、肉瘤样和双相性三类[1]。光镜下,上皮型胸膜间皮瘤和低分化腺癌很难鉴别,有时需借助免疫组化。CEA、CD15常表达于腺癌,而在MPM一般不表达,上皮膜抗原在MPM细胞膜表达,而在腺癌细胞浆中表达。此外,CK5、CK6和钙网膜蛋白对于MPM也较特异。当免疫组化结果模棱两可时,可利用电镜――这一金标准进行诊断,MPM具有长且分枝状微绒毛、较多桥粒和张力丝[9]。
近期,我们诊疗一例上皮型MPM患者。组织切片经多名病理学专家会诊,部分专家诊断为低分化腺癌,随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钙网膜蛋白(+),波形蛋白(+),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CD68(+),结果支持MPM诊断。有意思的是,手术前三次血清CEA检查,该患者有两次高表达,而肿瘤组织中却没有表达。这反映了MPM的生物学多样性。
目前,至少诞生了五种MPM分期系统,现多参照1995年国际间皮瘤组制定的TNM分期系统,但同肺癌分期相比,尚不能充分反映与生存率相关的病理和生物学真实面目,同时,也影响了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评价。
3、 MPM的治疗不经治疗,MP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ST)仅数月,多数病人死于肿瘤局部侵袭。治疗上,取得局部良好控制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外科手术是唯一可能取得根治性疗效的手段。但在明确诊断时,适合手术者为数甚少。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研究,迄今无法确认其成熟的治疗模式。MPM的治疗主要围绕手术和非手术两个方面。
1)手术多学科治疗常用手术方式有胸膜外肺切除术(EPP)和胸膜剥脱术。EPP为整块切除半侧胸膜、膈肌、心包和肺,其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0%~40%和5%~15%;并可显着延长无瘤生存期。时至今日,EPP死亡率由原来的30%,已降至3、4%~8%,但还有50%以上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较大风险,技术娴熟的医生可以使EPP更加安全。
对于局限型MPM,胸膜剥脱术也可获得较好效果,同时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EPP低[11]。对于部分早期病人,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胸膜剥脱术也显示了较好的疗效[17]。与胸膜剥脱术相比,EPP后更适合采用半侧胸腔加强放疗,对于控制肿瘤复发似乎更加有效。
一个包括945例病人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手术可以改善生存,手术多学科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个月。在增加疗效的同时,EPP术后加用半侧胸腔适形放疗,没有增加手术相关并发。
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吉西他滨、顺铂三期化疗后行EPP,之后胸腔放疗,MST达到23个月。另有8例III或IV期MPM病人,吉西他滨和顺铂四期化疗后行EPP,再行半侧胸腔放疗(54 cGy),MST达到33、5个月[20]。吉西他滨和卡铂新辅助化疗I至III期MPM病人,再行EPP术及半侧胸腔放疗,也获得相似结果。提示这一治疗模式可能成为MPM标准治疗方案。
手术后,N2淋巴结转移的MPM患者复发较快,似乎不宜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疾病范围、伴随疾病、多学科治疗模式等,才可收获较好的局部控制。
2) 非手术多学科治疗失去手术时机的病人,可采用化疗、放疗,还有细胞因子等生物治疗方法。
总体上,MPM化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病人的MST为13至17个月,有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