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糖尿病大血管疾病因素有那些?---张萍糖尿病是当今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47亿,已成为世界各国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013年中国目前成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1%上升到2010年的9.7%,正逐年增高。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出现时间早,相关危险因素也多,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并发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8倍,75%~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在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周围血管等大血管,临床常见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和颈、下肢动脉硬化以及坏疽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传统观点认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长期慢性的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大血管病变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糖代谢直接相关联的,如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血糖、血糖波动等;另一类为传统的也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吸烟史、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原因之一,糖尿病初期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首先损伤的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结构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胰岛素抵代偿性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内皮素增多、一氧化氮减少从而发生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正常血管舒缩功能发生紊乱。
高血压是糖尿病发展成为心、脑血管并发症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占40%~60%,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很多,高血压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最为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良好组能减少脑卒中发生率44%,心肌梗死21%,心力衰竭56%,糖尿病相关病死率32%;收缩压每下降10mmHg,心肌梗死发病率下降11%,糖尿病相关病死率下降15%,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高于无合并高血压患者2倍,高于非糖尿病的正常血压人群4倍。由此充分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显着降低。
慢性高血糖尤其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并且与心血管事件及其伴随的病死率之间有独立的相互关系,甚至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减低时,其大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明显增加。
血脂异常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餐后高脂血症等。血脂异常改变使脂质不易从血液中清除,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脂质沉积增多,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LDL-C升高0.26mmol/L即可使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1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26mmol/L即可使该危险性增加22%。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于6.89mmol/L者较低于5.2mmol/L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发病率高出7倍;而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25%,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可降低50%。近年又有研究表明,餐后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可导致内皮功能恶化,餐后三酰甘油水平已成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5]。
年龄、性别、种族、吸烟史、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也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女性少于男性,但绝经后则与同年龄组男性发病率近似。吸烟也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目前认为与一氧化碳、尼古丁及镉等有毒物质相关,这些物质可通过对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吸烟者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可造成血管内皮的缺氧性损伤。肥胖也会影响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此外肥胖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与其分泌的多种脂肪细胞因子相关。遗传因素也是T2DM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2 型糖尿病存在家族遗传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