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工关节置换的误区:对许多人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不过,很多人却对人工关节置换存在误区。有的人觉得,白吃苦头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人听说,换了关节就再也走不动路了……种种认知误区,令不少患者宁愿选择忍受关节炎带来的疼痛,而不去置换人工关节。这样的心理,我们可称之为
“人工关节置换恐惧症”。患者应如何化解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恐惧?如何及时扭转关节病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撇清人工关节置换认知误区
在临床门诊中,很多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换说“不”的理由雷同,除了怕疼、怕效果不好外,还有两种典型的认知误区需要以正视听。
误区一:人工关节置换术需要长期卧床。这种说法其实相当陈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刚刚引进现代人工关节置换术,由于害怕术后关节脱位,医生常常让患者卧床三个月。但临床实践发现,长期卧床反而会产生更多问题,因此这样的做法很久以前就被摒弃了。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强调患者尽可能地早下床活动。一般来说,只要患者体力情况允许,术后1至2天就可下床活动,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当然,有些老年人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或翻修手术的患者,皆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误区二:人工关节只能用15年。这样的误区让很多年轻患者望而生畏。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讲法。目前国际上的病例随访表明:人工关节的20年生存率为90%。大约有90%的患者使用人工关节超过20年,他们用的均是20年前生产的假体。现在临床应用的假体,各方面远优于20年前的假体,手术技术则更强调保护软组织,毋庸置疑,人工关节的生存时间也将更长。
用积极心态正视“不死的癌症”
对众多终末期关节病患者而言,关节病本身虽不是恶性肿瘤,不会有生命危险,可它却严重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一种“不死的癌症”。在国际医疗领域,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这是因为它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大量患者痛苦,令患者恢复了良好的生活质量。近十余年来,人工关节在生物力学、植入材料形态与表面处理、负重面摩擦配置等诸多方面又有了极大进展。目前,国内外医学专家在研究如何让假体达到5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