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的】:探讨硬脊膜外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方 法】:回顾分析本组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评价临床效果、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影像学资料、手术要点进行分析。
【结 果】:4例病人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均获得满意恢复,无任何并发症。
【结 论】: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合术后病理检查能确诊,手术切除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硬脊膜外囊肿为临床少见的椎管内肿物,其早期症状轻且不典型,我院1996年2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此类患者4例,占同期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3-4%,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4个月至7年
平均3年,发病部位胸段1例,胸腰段2例,骶尾段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4例中,腰腿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3例,腰骶不疼痛1例,伴排尿排便障碍1
例,有病理征2例,
1、3 术前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2例行椎管造影检查,3例行MRIA检查。合并隐性脊柱裂2
例,2例椎管造影均合并不完全梗阻、MRI检查均显示椎管内髓外占位病变,T1加权像均
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信号及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病变节段椎管扩大。
1、4 手术及结果
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椎板变薄,椎管扩大,硬脊膜外脂肪减少,均为单发。胸
腰段2例,囊肿均较大,涉及3个椎体节段,与硬脊膜很易分离,未见明显脊膜裂孔,完
整摘除囊肿后未见脑脊液外漏。1例胸段囊肿囊壁两端与硬脊膜粘连,予以完整摘除,未
发现硬脊膜裂孔。位于骶部者1例,术中见距硬膜囊终端上1.5cm处有管状相连,与蛛网
膜下腔相通,予以蒂部高位结扎,完整摘除。术后病理检查,囊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囊
液化验3例蛋白含量较高,其它成分与脑脊液相同,术后随访1-10年,4例感觉及运动
障碍均恢复正常,无任何并发症。
2、【讨论】
硬脊膜外囊肿临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文献中最小的为生后几个月,最大年龄
为67岁。11-20岁青少年多见,约占50%以上,男性者稍多(1 、 2 、 3 ) 。通过本组4例并结
合有关文献,作者体会如下:
硬脊膜外囊肿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先天性脊膜憩室或穿过硬脊膜先天性
缺陷的蛛网膜疝,受流体静压力及脑脊膜搏动的影响逐渐增大而成。少数病例是因外伤 损
害硬脊膜外形成,这是属于后天性获得,该病病情发展慢,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
的症状和体征,极易漏诊和误诊,该病在未行MRI检查前确诊率极低(4 ) 。
本病的临床表现因囊肿的部位不同而异,颈胸段者可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而腰骶
部者可呈下运动神经源性损害症状。一般来说,感觉障碍尤其是浅感觉障碍较轻。括约肌
功能障碍多发生在后期。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多有明显改变,如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萎缩。椎弓根间距增宽,
椎板骨质变薄,椎管扩大等。MRI可以详细了解囊肿与脊髓及马尾等关系,有助于早期、
准确诊断该病,并能对脊髓及马尾损伤的程度及愈后作出正确的评估,为手术提供指导。
其MRI的表现具有特征性:椎管内硬脊膜外囊性肿物,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信号
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脊髓及硬脊膜受压,前移或稍偏向一侧。
有下列表现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青少年中有中胸部脊髓受压症状,下肢运动障碍
较重,而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较轻,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尤其是胸椎后凸者,
多考虑本病的可能性,通过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手术切除囊肿是硬脊膜外囊肿的最有效地治疗方法,手术时需切除囊肿蒂部,以免
囊肿复发,有少数病例囊肿为多发,则需逐个全部切除。作者体会,根据MRIA所示,与
囊肿直径最大处进入,尽可能少切除椎板以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手术时要搞清囊肿与神
经根、硬脊膜的关系,将囊肿仔细分离至颈部,高位结扎,将囊肿及蒂部完整切除。如囊
肿与神经根或硬脊膜发生严密粘连,则不必强行囊肿全切,只要充分切除其后壁即可达到
治疗目的,如囊肿内神经根或与马尾粘连使囊肿切除有困难时,可在显微镜下操作,并辅
以神经电生理监测,避免损伤神经及马尾。亦可切开囊肿将囊壁紧缩重叠缝合,以达到对
神经根的减压作用。硬膜要严格缝合,如合并脊柱隐裂,囊肿切除后局部缺损较大,可用
肌肉填充,减少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5 ) Mik(6)
A认为,该病经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痊
愈,而术后恢复好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避免脊髓和马尾的不可逆损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