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危险人群,应注意定期复查:
1、家族病史
2、年龄大于45岁
3、已行胆囊切除患者
4、性格自闭
5、习惯性便秘
6、无原因乏力,贫血,无精神
7、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
* 早期大肠癌系指癌肿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不论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人把浸润肌层,而未穿透浆膜层,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的大肠癌也归于早期大肠癌。
* 组织学上早期大肠癌分为粘膜内癌(m癌)和粘膜下层癌(sm癌),后者又可细分为sm1、sm2和sm3。
* 关注高危人群,定期随访,密切观察,有助发现早期大肠癌。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方法为X线钡剂灌肠和内镜检查。色素内镜法、放大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维内镜诊断系统等已用于临床实践。
*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可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前者又分有蒂和无蒂两种;后者则有平坦隆起型和平坦凹陷型之分。新近又提出表浅生长肿瘤(LST)的新类型。
* 病灶<2cm、浸润深度不足sm2的隆起型、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均可接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
* 内镜下切除的组织如有以下情况,应追加外科手术:
①病灶断端有恶性病变存在;
②病变基底组织为未分化癌;
③癌组织浸润粘膜下层深层;
④淋巴管内或静脉内有癌栓。腹腔镜下大肠切除术适用于治疗浸润较深的sm型早期大肠癌。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有升高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市1983年大肠癌发病率较1963年增加3倍多,预测本世纪末,上海市大肠癌的新发病例可达3000例/年,较80年代增加1.2倍。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常已到中晚期,疗效欠佳。
早期大肠癌(early stage colorectal cancer)的概念是指癌肿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不论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有人把癌组织浸润肌层而未穿透浆膜层,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的大肠癌也归为早期大肠癌,因为其5年生存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大肠癌[1]。
早期大肠癌的发现
早期大肠癌的发现和及时处理是改善大肠癌预后的有效手段。尽管对于早期大肠癌,在发病率统计、术前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估计等方面,目前的看法已趋于一致。认为高度重视以下高危人群,有助于发现早期大肠癌:
①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
②有大肠癌病史者;
③有大肠癌癌前期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④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
⑤有盆腔放疗史者;
⑥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钡剂灌肠和内镜检查。组织学上早期大肠癌分为粘膜内癌(m癌)和粘膜下层癌(sm癌)两种类型。为了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现在有将sm癌再细分的倾向。因为sm癌中由于癌浸润粘膜下层的深度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就有区别。细分方法是将粘膜下层等分为3层,从浅到深依次为sm1、sm2和sm3。现在认为m癌和sm1癌可经内镜切除。癌浸润深度的判定可采用以下检查方法。
X线诊断
如果钡剂粘涂得好,钡剂灌肠X线摄片的效果与内镜相差无几。X线钡灌肠时,要使肠道内的残渣尽量减少,以提高造影效果。钡浓度一般为65%~75%。这样可使肠道微小和小的表浅型病灶显示出来。X线摄片中病灶形态有:
①有蒂。对长蒂多可用内镜切除,但是若蒂粗超过2cm,则可能为sm癌;
②无蒂,表现为广基无蒂隆起病灶;
③表面隆起型,隆起低,不形成明显的肿瘤阴影,侧面象呈低平隆起,正面象为表面细网结构消失的透亮影。另外可以根据皱襞牵拉象和肠壁变形来判定浸润深度。
若有粘膜皱襞集中的表现时,多提示癌浸润sm2以上;无皱襞集中的病灶多数是m癌或sm1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sm2、sm3中有22%无皱襞集中现象。病变基底部肠壁变形分为角状、弧状和平台状。一般说来,病变肠壁呈弧状变形的提示癌多数已浸润到sm2以上。角状变形常为m癌、sm癌。但是,有蒂病变由于病变的牵拉也常呈角状变形。
内镜诊断[1]
内镜诊断新技术
以往内镜诊断的早期大肠癌绝大多数是隆起型癌,近年来由于电子内镜的应用和术前准备方法的改进,内镜的诊断能力大大提高。归纳起来,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
色素内镜法 用色素喷洒于大肠粘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常用的色素有0.1%~1.0%青腚紫溶液和0.5%~1.0%的美蓝溶液。前者的优点是色素贮留在凹陷部,使病变凹凸明显,因此更能明确所见病变是平坦、凹陷还是隆起,同时使无名沟消失更明显,这对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很有帮助;后者可以使大肠吸收上皮染色,而腺管开口不染色,这样就能更清楚地显示出腺管的形态。
放大电子内镜 近年来开创放大电子内镜,可以转换放大100倍观察,达到解剖显微镜的水平。这种内镜具有以下优点:
②帮助鉴别病变是腺瘤还是癌;
③可判断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后有无癌肿残存;
④可判断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内镜的观察顺序,可先常规观察,然后色素内镜观察,
最后应用放大内镜。这些观察可以在同一内镜下迅速完成。工藤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微细结构腺管开口形态分为5型,既Ⅰ型:圆形;Ⅱ型:孔头型或星状型;Ⅲ型:又分为Ⅲs型,即小管状和椭圆形,与ⅢL型,即大管状和椭圆型;Ⅳ型:沟纹或脑回形;Ⅴ型:为不规则形。Ⅰ、Ⅱ型为正常或炎症、增生性的非肿瘤性上皮;Ⅲ、Ⅳ、Ⅴ型为肿瘤上皮;整齐的ⅢL型为良性肿瘤,如果是不规则分布ⅢL、ⅢL+Ⅲs或Ⅳ型者,则常为腺瘤伴小灶性癌变;Ⅴ型往往是癌肿病灶,并且常已浸润到粘膜下层。
在切除前确定癌肿有无粘膜下浸润,对于选择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超声内镜可能提供帮助。Saitoh用高频20MHz)探头在过去3年中对75例早期结直肠癌(其中62例是平坦或凹陷型病变,13例为息肉样隆起型)进行探查,发现对62例平坦或凹陷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3.9%,而对隆起型的判断准确率仅为42.6%。作者认为,高频探头判断平坦和凹陷型早期大肠癌的准确率高,而低频探头有助于判断隆起型病变。
病理学和其他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 在病理学上,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大肠癌病灶越小,组织异性程度就越轻,病理对它诊断为癌还是腺瘤就越不统一。日本曾对33例病变在1.0cm以下的标本请8位资深病理医师诊断,诊断癌的百分率15.2%~72.7%,结果差异很大。Keller 等[2]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免疫内镜”(immunoscopy)诊断法,用荧光标记的癌胚抗原(CEA)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使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可以有效地区分新鲜标本中良性和恶性病变区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