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目前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总结原因,制订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方法:分析卫生资源重新配置的动力和阻力,总结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所要兼顾的方面。结果:更有效的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优化配置,服务健康。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有效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首要问题,而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卫生资源配置失公平现状,因此在医改中明确提出政府将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将其纳入议程。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将会解决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公众所期待的卫生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
(1),其配置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卫生需求利益
(2),关系到健康公平,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卫生资源是指社会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和消耗的各种卫生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内部的分配和转移(3-4)。
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卫生资源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全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下面了解一下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1、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首先表现在城乡差别过大,80%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城市,而城市里80%的医疗资源分配在大型的综合医院(5),广大农村近全国80%的人口仅享受20%的医疗资源。
2、医疗保障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由于医保政策本身存在不公平性,所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中,医保覆盖面广泛,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农村医保覆盖率低。
3、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明显是以重治疗、轻预防为主,致使80%医疗资源集中在医院里,而从目前的医疗发展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医疗经验来看,医疗市场中的大多数医疗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都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针对慢性病等以“预防为主”,而我国目前的这种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等。
4、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低。在医疗行业缺乏全行业监管的前提下,集中在城市中的各大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盲目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盲目扩大服务人群,导致医疗资源设置重叠,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
要想改变医疗资源配置现状,优化结构,使其最大效能的发挥对全社会人群健康促进的作用,就必须了解造成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原因:
1、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渐减少,公立医院走向市场化经营模式,导致越是发达的人口集中的地区,医院的竞争压力越大,医院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就不断的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并购进了大量的医疗设备,致使卫生资源高度集中,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及农村由于贫穷导致医疗资源稀缺。
2、卫生体制因素的影响。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健康的医疗保障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6),而我国的保健体制中的项目付费制度则刺激了医疗行为的“高、精、尖”化,加重病人负担,形成“过度医疗”(7)。
3、医疗保障体制的因素。由于在城市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医保的覆盖率广泛,人们在接受医疗行为的过程中承担较少的医疗费用,因而对健康促进的要求高,所以这些地方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医疗资源集中;农村由于缺乏医保,寻医治病多以自费方式,导致医疗机构投入的回报率低,所以医疗资源投入减少,资源配置失衡。
4、轻预防、重治疗。我国目前的医疗行为多以治疗为主,轻视预防,由于医疗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对病人的治疗行为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赚取利润,而预防则是投入多、产出少的医疗干预行为。因此这种轻预防、重治疗的观念导致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而不是社区和基层医疗单位。5、医务人员本身的因素。医务人员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主观意愿在大医院中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利用更多的医疗工具,学到更多的医学技术,可以提高个人在医学领域里的学术水平,而对环境差、医疗资源匮乏的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则是主观排斥。
在新医改中如何能够合理制订医疗资源配置标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政府加大投入。推行公立医院改革,改变公立医院追求利益的现状,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在提供卫生资源时应向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差别,建立健全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提供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
2、政府规划卫生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职责。政府应制订一条从上而下的卫生资源从新规划配置政策,强化执行力,通过拆分现有的医疗机构,进行区域性的优化组合。使医疗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对于过程中受损失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通过拆分及优化组合,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3、完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医保均衡性。我国的医保覆盖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医保主要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等,而对于个体工商户,自由择业者等则未被纳入,农村人口仅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其报销额度和自付比例均有较大差异。我国应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涵盖全社会的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医保制度,使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发展社区卫生保健。转变观念,提倡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模式,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开发基层医疗服务,把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为群众创造快捷、方便、经济的医疗服务,提供健康促进和疾病早期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节约医疗开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5、鼓励卫生人员下基层。国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把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农村转移,对到社区和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给予经济上的补偿。
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通知》(8)中,明确规定由省级政府制订本省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通过组织规划和卫生机构设置,合理分配卫生资源,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推动医疗卫生的全民健康促进功能。
卫生资源的从新配置,是医改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欢迎。
首先,通过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解决看病难和贵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使卫生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必然会得到广大农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支持。
第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健康促进和疾病早期干预,其快捷、廉价、高效的服务模式一定会得到社区医务人员和平民百姓的支持。
改革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任何一项改革在其执行过程中都会影响某些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利益,进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自然也不会例外。首先,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就会遇到重重阻力,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大医院扎堆现象比较严重,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如何拆迁?拆谁?留谁?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相关制度依据。第二,如何将公立医院进行功能定位,现在的很多的大医院都是综合发展,设备昂贵,科室齐全,如果将其转型为专科医院,其设备如何利用或转出,其闲置人员将向哪里分流,其损失都由政府补偿吗?第三,如何量化设备配置标准,标准的制订就意味着设备的流动,其损失将如何填补?
我国现在的卫生资源配置虽然存在局部浪费现象,但总体看依然是稀缺的。由于卫生资源的稀缺性和健康服务需求的无限性,使得如何科学优化配置和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及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议题(9)。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笔者根据个人见解做如下探讨。
1、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群体覆盖及初级卫生保健的可及性,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2、强化政府责任。表现在通过制订政策,规划、指导、监督卫生服务行为,优化投入结构(10)。
3、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应强调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其公平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健康公平和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公平(11),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部分种族和贫富差异,在同等疾病下享有同等的医疗服务权利。
4、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能。医疗资源投入时应向社区医疗保健、农村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改变医疗过剩和医疗稀缺的矛盾,从观念上改变重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从总体上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能。
5、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覆盖率。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别、多险种的医疗保障体制,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弱势群体的医疗支付能力,使公民能够平等的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