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的普遍应用预后已大为改观。一般认为幕上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的指征为:血肿量<30 ml;神志清楚或意识障碍不明显,GCS>8分;中线移位<0.6 cm,环池无明显受压等。而临床上常将血肿量、意识障碍程度、中线移位大小作为判断病情、决定手术与否的主要指标。而对一些血肿量相对较少、GCS评分较高及中线移位不明显的特殊部位的硬膜外血肿(如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患者,常误将其同时存在的环池受压形态改变解释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致。
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较少见,其血肿量也相对较少,因早期临床、CT表现较轻或不典型常易被忽视,但可随着病情进展如血肿增大、脑干受压加重(环池进一步受压)而致严重后果。
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因其所处部位之特殊性)有以下特点:
①早期临床表现可较轻,无明显颅内高压表现及神经系统缺失症状;意识障碍程度较轻,GCS评分均大于8分。
②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邻近小脑幕裂孔,易对颞叶、脑干产生压迫作用,相对较少量之血肿即可致脑干受压或颞叶钩回疝。
③早期脑干轻度受压时脑干网状结构功能尚未受明显影响,故意识障碍程度可以较轻;随着颞叶钩回疝的形成、脑干受压的加重及基底池闭塞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颅内压的急剧增高,可导致病情渐进加重甚至迅速恶化。
④血肿量的估计: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因所处中颅窝的特殊结构,以及CT检查的部分容积效应,根据多田氏公式所计算得出数值往往少于其实际血肿量。考虑今后可通过头颅MRI快速扫描对中颅窝血肿量做出更准确的估计。
⑤环池形态的改变: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易致环池受压或闭塞。环池形态的改变,间接反映脑干受损程度及病情严重性,并影响到预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及时手术后意识状态迅速好转。
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对伤后意识障碍轻微,中颅窝底血肿较小及CT显示无明显占位效应、环池无(或仅部分)受压者应在CT动态监测下结合临床表现谨慎行保守治疗。一旦发现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加深、神经系统体征改变及环池受压加重等情况出现,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免丧失时机,延误治疗;即使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一度有所好转而环池仍渐进受压或闭塞,亦应积极手术治疗。应将环池形态改变视为提示病情、决定手术与否的重要客观指标。患者病情恶化和环池受压有密切内在联系,凡此类病患均应早期积极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