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埃及就有记载, 杨柳树的皮和叶有止痛作用。1763年有报道用杨柳树皮提取物治疗关节炎。1860人工合成“乙酰水杨酸”,标志着消炎镇痛药由植物药步入了化学药。1899年, 乙酰水杨酸由德国拜尔公司冠以“阿司匹林”为商品名上市, 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疼痛、关节炎和发热。
1948年, 苯丁唑酮(保泰松) 作为第一个非水杨酸类的NSAIDs问世。此后, 有许多抗炎作用较强或副反应较低的NSAIDs陆续上市, 例如: 19世纪60年代的布洛芬、吲哚美辛; 70年代的双氯芬酸、萘普生; 80年代的萘丁美酮、吡洛昔康; 90年代的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等。
自从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 人们就一直在关注着这类药物的胃肠道安全性。尤其是水杨酸类和早年生产的非水杨酸类NSAIDs, 如大剂量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喜康等, 病人用药期间胃肠道症状主诉率较高, 而胃镜检查发现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虽然NSAIDs的种类繁多, 但是在其抑制环氧化酶(COX) , 发挥抗炎镇痛的同时, 由于也抑制了具有胃肠道生理保护作用的环氧化酶, 导致抗炎镇痛强与胃肠道安全性低成了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20 世纪在解决NSAIDs胃肠道安全的问题上, 几乎均集中于剂型的改变, 如前药、肠溶片、缓释剂、与米索前列醇合成复方制剂等。这些均难以阻止药物活性成分通过体循环到达胃肠道而产生副反应。
临床上发现,容易出现胃肠道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
(1)原有消化性溃疡者;
(2) 饮酒、吸烟、饮浓咖啡和酸性饮料;
(3) 与类固醇激素或抗凝药合用者;
(4) 儿童、孕妇和60岁以上老人;
(5) 大剂量或长期用药;
(6) 对此类药不耐受者;
(7) 近期出现过上腹痛;
(8) 合并有心血管病、高血压、肾脏病、肝脏病等慢性疾病。对于具备2项以上危险因素者, 若不得不用NSA IDs, 应尽可能选用对COX - 1抑制作用比较轻的药物, 或加用质子泵抑制剂等。
1999年, 针对COX异构体理论研制的COX - 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美国上市。这是第一个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其胃肠道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的NSAIDs。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对COX - 2作用较强, 而对COX - 1作用较弱, 也具有较好的胃肠道安全性。这些都已被多个重要的临床研究(包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回顾的Meta分析) 所证实。
双氯芬酸、布洛芬等因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和较佳的综合安全性, 也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
当然,今年研究亦有发现,即使是COX - 2抑制剂也不能完全消除对COX C 1的作用,所以塞来昔布仍然存在胃肠道副作用的问题,而且,有学者称塞来昔布带来的心血管事件(如有潜在的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的危险性不一定小于其所减免的胃肠道副反应。
但是,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风湿性疾病的基础用药,其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仍然需要广泛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密切注意心血管事件及胃肠道副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