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为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的脱皮,少数患者由于变态反应而于恢复期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和疾病。
一、病原学:
A组链球菌呈乙型溶血反应,故亦称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80种蛋白血清型,其细胞壁的胞壁酸及M蛋白,能使细菌附着到宿主粘膜上并能抵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构成其重要的致病力。另外其致病力还来源于:
①致热外毒素:即红疹毒素,A、B、C3种抗原型,其抗体无交叉保护作用。红疹毒素可由噬菌体传递,使原无红疹毒素的细菌变为产毒株。
②溶血素可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及血小板,并有损伤心脏的作用。
③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
④链激酶可阻止血液凝固。
⑤链道酶可溶解DNA。
⑥烟酰胺腺嘌苓二核苷酸酶能破坏相应的组织成分。
⑦血清混浊因子可抑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二、流行病学
1、流行情况:既往为世界性的传染病,多发生温带、寒带及热带,自从抗生素应用以来,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很少报道,我国现已为散发病例。
2、病情变化:有明显的轻症化趋势,这与机体免疫力及社会因素有关,同时与菌种及毒力的变化也可能有关。
3、流行过程三环节:
⑴传染源:主要为猩红热和咽峡炎病人及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前24h到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医护人员鼻咽部或别处带菌,可引起病区内术后患者或产妇科型猩红热。
⑵传播途径:呼吸道、口、伤口或产道
⑶机体免疫力: 抗菌免疫力:M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对不同型菌无保护作用。
抗毒免疫力:主要为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特异性抗体,由于A、B、C型抗原性不同,故无交叉免疫反应。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学
A组链球菌的质壁酸使细菌易附着到粘膜上,M蛋白可抵抗机体细胞的吞噬,细菌可在入侵部位繁殖产生致热外毒素,引起发热、皮疹、全身中毒性反应;透明质酸酶可溶解组织间质;链激酶可阻止血液凝固并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块。链道酶能溶解粘稠度很高的DNA等,使宿主的组织屏障破坏,细菌得以扩展到附近组织,甚至可进入血流。
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及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互相作用形成猩红热3种病变:
1、感染性病变:细菌入侵部位引起的化脓性病变局部反应-→菌学症-→败血症-→迁徙性化脓性感染
2、中毒性病变:主要由外毒素引起。患者发现发热、头晕、头痛、全身不适等毒血症表现。红疹毒素可使皮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后表皮死亡脱落形成脱皮,粘膜可呈点状出血形成“内疹”。肝、脾、淋巴结等间质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心肌可有细胞肿胀和变性。肾脏可呈间质性炎症表现,中毒型患者中枢型神经可有营养不良变化。
3、变态反应病变:CIC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心内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主要症状为急性起病的发热、明显咽痛、全身弥漫性红疹和疹退后脱皮。患者可有轻重不同的全身中毒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1、普通型:前驱期
⑴发热:急起发热,体温39℃左右,伴有咽痛、呕吐、头痛、全身不适、腹痛
⑵咽峡炎:咽峡部及扁桃体明显红肿,扁桃体腺窝处有点状脓性分泌物,甚至可呈大片假膜,但较松软易于抹去
⑶草莓舌:白草莓舌:舌被白苔,乳头红肿并出于后台之外。
红草莓舌(杨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呈肉红色,乳头仍然突起。
出疹期:发热第2天出皮疹,从耳后及颈部开始,很快扩展到胸、背、腹及上肢,24h左右扩展到下肢,从近端向远端发展。
典型的皮疹为
①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着与毛囊一致的密集而均匀的鸡皮溃疡样充血性皮疹,直径约1mm,压之褪色,去压后旋即红疹及弥漫性潮红再现,皮疹多为斑疹,也可稍隆起成丘疹。
②疹间无健肤。
③帕氏线
④环口苍白圈,皮疹分布躯干及四肢近端,四只远端少,4h内出疹达高峰。
恢复期:3~4天依出疹顺序消退其后一周开始脱皮,其顺序与出疹时相同,脱皮程度与皮疹轻重一致,皮疹少而轻者脱皮呈糠屑样,皮疹重者可呈片状。手足皮肤角质层处脱皮也明显,有人可呈手套袜套状,脱皮可持续1~2周。
2、轻型猩红热:发热不高,咽峡炎不重,皮肤潮红不明显,皮疹反多见于颈胸部,
消退也快,但病后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3、脓毒型猩红热:40℃以上,头痛、咽痛、呕吐等症状明显,咽部即扁桃体明显水肿、充血和溃疡,脓性分泌物常呈大片假膜,常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和蜂窝织炎,并可发展为脓血症及休克,皮疹可呈带小脓头的粟粒疹。体温呈驰张热,恢复期脱皮明显,持续时间可达3-5周。
4、中毒性猩红热:毒血症状明显。体温高达40℃
以上,严重的头痛和呕吐,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皮疹多且重,出血性皮疹增多,患者可很快出现低血压及休克。休克后皮疹变得隐约可见,
5、外科型猩红热(产科型):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附近,然后向外发展,无咽峡炎,病情多较轻。
1、诊断: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WBC升高;Sg 80%以上;咽是拭子培养出阳性菌
2、鉴别诊断:
⑴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咽峡炎相鉴别
①白喉:白喉咽峡炎比猩红热轻,假膜坚韧不易抹掉
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峡炎甚至溃疡,WBC升高;单个核细胞升高
⑵与其他发疹性疾病鉴别
①其他链球菌引起的类猩红热表现:C组链球菌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猩红热样皮疹
③药疹
六、并发症:
早期化脓性损害:见于年幼体弱者,中耳炎,淋巴结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晚期变态反应性损害:病程2~3周后,出现肾炎,风湿热,关节炎
七、治疗
⑴.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6日,病人应卧床休息
⑵.病原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2-4万u/Kg.d ,>=10天疗程耐药者用红霉素,20-40mg/Kg ,分3次给药
⑶.并发症治疗:抗病毒球相应治疗:脓肿切开;抗休克
八、预防
1、控制住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