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一种呼吸科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和活动后呼吸困难,多与吸烟、长期粉尘接触有关。目前慢阻肺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每年受困扰的病人多达6亿, 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2%。
传统慢阻肺内科治疗以戒烟和吸入药物为主,重度慢阻肺患者需要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但是对于部分严重肺气肿的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患者仍然呼吸困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离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外科肺减容手术,通过切除严重肺气肿的肺叶,减少了肺气肿部分的肺容积,提高残余肺组织的弹性,改善肺功能。但因患者肺功能差,术后90天手术相关死亡率为3%-1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9%,加之手术创伤大,多数病人难以接受。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开展了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新技术- 针对重度肺气肿的内科肺减容治疗。即通过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内置入单向活瓣,完全封堵肺气肿严重的肺叶,减除了没有功能的肺气肿肺叶容积,邻近受压的正常肺组织复张, 改善了通气功能。相对于外科肺减容手术, 此种微创治疗技术因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为可逆性,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活瓣可以取出, 已经在国外治疗了约5000例患者。2013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已经把支气管单向活瓣治疗技术列入有临床证据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非均质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多项发表的临床研究发现, 支气管内置入单向活瓣肺减容术的疗效最佳的患者是非均质性肺气肿、叶间裂完整且没有侧支通气的重度肺气肿患者。技术操作时间短,可以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如出现并发症,活瓣可方便的取出。术前筛选和术后评估需要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叶间裂完整性评价,定量CT评估肺叶内相对肺气肿体积。
由奥林巴斯公司承办,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南山院士负责的临床试验“支气管内置入单向活瓣治疗重度肺气肿”已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等全国10家中心开展。本项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年龄在40-75岁之间既往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或”重度肺气肿”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仍然表现为显着的活动后呼吸困难, 影响日常生活,将有机会进入该研究,接受支气管活瓣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