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相关,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临床综合征。由于糖尿病原因未明,是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只能控制血糖。60岁以后患糖尿病或60岁以前患病延续到60岁以后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大多为2型糖尿病,仅有极少数属1型糖尿病。而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约占50%,其中近一半的病人没有及时诊断。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老年人,得了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后,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的原因。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杨文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受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模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肥胖患者显著增加等原因,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我国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增长至5%,我国每天新增2 型糖尿病约3000 例,每年大约增加120 万例。在2003年我国约有2 型糖尿病患者2260 万,而现在有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约4000 万。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年龄大、病程长、治疗延误等原因,常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40%。糖尿病的眼、肾、神经及血管等病变是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者占24.3%,白内障者48%,肾脏病变者占33.6%,神经病变者占60.3%,冠心病者占14.9% 。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致残率、致死率都较高。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与之有关的死亡是无糖尿病老年人的2 倍。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严重,受累血管多,病变较弥漫,无痛性心肌梗死较多见。老年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病率是无糖尿病的3~4倍,以脑血栓最多见;下肢血管病变较非老年患者多见且严重。老年糖尿病失明率高达20%。糖尿病肾病常与高血压肾病并存,加速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还常因神经病变而被发现有糖尿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较其它老年人高3~4倍。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其他代谢指标也不令人满意,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中仅有约2/5 接受了降压治疗,其中80% 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在1998~2003 年中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比例提高了4%,但血压的控制达标率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另外,只有大约60% 的患者在1 年内曾经检测过血脂,在检测过血脂的患者中,有大约一半的患者存在血脂紊乱,仅有1/4 患者接受了调脂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症状有“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而老年患者有典型症状者仅占20%~40%,且程度轻微,常被忽视。多数老年患者虽无“三多一少”典型症状,但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皮肤搔痒、尿频、多汗、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许多老年糖尿患者有多种代谢异常表现,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一时期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栓)的危险性已升高。
有些老年人只注重检测餐前血糖,但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空腹(餐前)血糖往往正常或在正常高限,所以只作空腹血糖检测,会使很多糖尿病患者漏诊而失去及时诊断、治疗的机会。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因为老年人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肾上腺素能神经对低血糖反应的敏感性减低、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等致使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减弱而致。而且老年人的低血糖可以无心悸、出汗等急性低血糖的症状,而表现为脑功能障碍、昏迷,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急性左心衰而危及生命。
老年人糖尿病还可有一些特殊表现,应引起足够重视。主要是:(1)肩关节疼痛,10%老年患者可有肩关节疼痛伴中、重度关节活动受限;(2)糖尿病性肌病,包括不对称的肌无力、疼痛和骨盆肌、下腹肌萎缩;(3)精神心理改变,表现为精神萎糜、抑郁、焦虑、悲观,记忆力减退;(4)足部皮肤大疤,类似于Ⅱ度烫伤水泡疤,常在1周内逐渐消失;(5)肾乳头坏死,通常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无腰痛和发热的表现;(6)糖尿病性神经病性恶病质,是老年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特殊并发症,表现为抑郁、体重明显下降、周围神经病变伴剧痛,可在持续1~2年后自然缓解;(7)恶性外耳炎,为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坏死性感染,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有病乱投医。目前,正规的治疗方法足以良好地控制血糖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是,由于现在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有些老年人急功近利,想快一点把糖尿病治好,忽略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频繁更换药物,忘记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是治疗糖尿病之本的原则,使血糖大幅波动、久治不愈。这也给一些见利忘义的商家创造了可乘之机,从中坑害老年人。有些不法商贩和没有良心的代言人弄虚作假,吹嘘某一种药物或仪器如何如何好,不用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只要用他们的产品就能“根治糖尿病”;又有些所谓“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研制了某种设备,效果之好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某些“健康之声”的广播电视节目,雇佣好多“托”,打所谓“反馈电话”,说某种产品能够治好多病,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岂不知,一个药物或一个器械如果能够治疗好多病,那个药或仪器也就不能治病。大家不要忘了“藏秘排油”和“三鹿奶粉”事件。因此,要擦亮眼睛,到正规的医院,找正规的大夫看病。
1、糖尿病健康教育
现代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措施包括: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内容。可见,糖尿病健康教育已成为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长期的饮食控制和持续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不但需要患者本人严格的自我管理,更需要家人的配合与支持。所以家庭功能与患者采取的行为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病人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时,会产生一种无助、焦虑和失控的感觉,他们害怕失去正常的饮食和活动。2型糖尿病人最容易出现拒绝反应,因为当被确诊为糖尿病时,他们常常无糖尿病的任何症状。拒绝会对病人接受治疗的自觉性产生不良影响。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并非单靠药物就能达到长期全面地有效控制血糖,还需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提高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做到合理膳食、适宜的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加强自我管理,并持之以恒。
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将对我国人力及财力资源造成巨大耗费,严重妨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家庭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健康预算中,糖尿病的治疗费用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支出,约占整个国家健康保健费用的5%左右。糖尿病治疗消耗的大量医疗资源主要是用于治疗慢性并发症的费用,而这一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低血糖费用的3~4倍。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因治疗不合理,用于医疗花费的支出并不低。有些患者对疾病不重视,只有在病重时才求医。他们重治疗而轻监测,造成平时少花钱,住院花大钱的现象。
2、控制饮食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原因之一就是你吃得太多了。比如:一生当中应该吃1800斤粮食,你就能活到100岁,可是,你在50岁之前就把这些东西差不多吃完了,必然会把胰腺累坏了,胰岛素就少分泌或不分泌了,血糖就上来了。你若想继续活下去,必须少吃食物,若不然就会减寿。
在肥胖人群中70%~80%都会患上糖尿病。肥胖、体内脂肪过多以及不健康饮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若能减轻体重(5~10 公斤),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最廉价的治疗措施。只要持之以恒,会使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受益。
3、运动疗法
体育锻炼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予餐前在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运动时不会过多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以避免运动后的低血糖反应。
运动量的评估指标有:(1)运动量适宜: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2)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几分钟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3)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脉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
4、自我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为糖尿病患者和保健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应用便携式血糖计可经常观察和记录患者血糖水平,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每2~3个月去医院复查糖化血红蛋白A1或每3周复查果糖胺,以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1~2次全面体检,并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经过以上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些病人能够达到相当满意的水平。糖尿病病人需要终生治疗,其中主要的就是指饮食和运动疗法,若效果不显著,则需要药物治疗。
5、降糖药物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和注射两大类。口服降糖药种类很多,主要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注射的药物主要是胰岛素。
磺脲类分为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醋磺己脲和妥拉磺脲等)药物和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药物,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某一种磺脲类比其他种类更优越,但其趋势是较多选用第二代药物。应根据病情轻重、年龄等因素来选择药物,年老患者宜尽量用短、中效药物,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磺脲类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按治疗需要每数天增加剂量1次,或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直至病情取得良好控制。磺脲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等有关。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严重低血糖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或致死。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瘙痒、皮疹和光敏性皮炎等。这些不良反应虽少,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双胍类(二甲双胍)可提高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过高的肝葡萄糖输出;降低脂肪酸氧化率;提高葡萄糖的运转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可降低过高的血糖,降低体重,不增加血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用药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双胍类主要用于治2型糖尿病,是肥胖者的第一线用药。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
双胍类禁用于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或任何缺氧状态存在者。也不宜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儿童不宜服用,除非明确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肯定存在胰岛素抵抗。年老患者慎用,药量酌减,并监测肾功能。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降低、恶心、呕吐、腹泻等,采用餐中或饭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不良反应,不少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可减轻及消失。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若发生应按急症处理。如果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得当及合适剂量,一般发生的机会很少。
胰岛素被发现已有百年历史,其作为降糖药物已成为1型糖尿病患者必需的药品;2型糖尿病患者,若经过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或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是必须要应用的。由于胰岛素一种蛋白质,极易被胃酸和蛋白酶破坏,所以口服胰岛素基本无效。每餐前皮下注射INS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按胰岛素药效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和诺和锐等,注射后10~2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2)短效胰岛素(速效):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3)中效胰岛素(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4)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一般本品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5)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钟),持续时间长达16~20小时。市场有30%短效和70%中效预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两种。
通常血糖<7.8 mmol/L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血糖在7.8~11.1 mmol/L者,若需胰岛素治疗,可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制剂,早晨可加或不加小剂量,或每天注射1~2次长效制剂,以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重度者(血糖>11.1 mmol/L)可每天注射2次中效胰岛素制剂,或加用速效胰岛素,或用预混制剂。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各种胰岛素制剂因含有一定量的杂质,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血中可出现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还有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过敏,先在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
胰岛素泵是通过体内控制器调节,餐前按一下按钮就可把大量快速作用的胰岛素输入体内,平时可按计划调节一天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给病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灵活性,使注入量维持在相当于基础分泌水平,并可在餐前进行追加注入,从而使血糖更加接近正常情况。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从而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但是胰岛素泵高昂的价格是许多糖尿病患者无法接受的,此外,如不控制饮食、不锻炼,就是使用胰岛素泵,效果也不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