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中风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让更多的中风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康复医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康复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尽管有的病理变化无法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高明
康复医学是利用以医学为主的多种手段,设法使患者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使他们能够重返社会,过一种接近正常或比较正常的生活。其方法是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必要的药物和手术。
运动是生命的标志,不仅表现为物体的物理性位移,而且也表现为生物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症,长期卧床或制动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基础心率对保持一定水平的冠状动脉血流极为重要,因为冠状动脉的灌注在于心搏的舒张期。基础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所以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导致心动过速。长期卧床者血小板聚集、动脉血流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的粘滞度增加,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卧床数周后,患者全身肌力减退,呼吸肌肌力也下降,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另外,卧位时膈肌的运动部分受阻使呼吸运动减少。卧床使气管纤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粘附于支气管壁,排出困难,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制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长时间卧床,由于肌肉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及运氧能力的降低,造成肌肉缺血缺氧,直接影响糖代谢过程。健康人固定肘关节4周后,前臂周径减少5%,固定5-7天肌肉重量下降最明显。
制动对骨关节系统的影响:
骨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加压和牵伸,站立位的重量使骨受压,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以上两力直接影响骨的形态和密度。太空飞行相关的研究证明,沿长骨纵轴的压力的减少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长期制动,骨骼将发生一些变化:开始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吸收增加,骨皮质吸收也很显著。稍后则吸收减慢,但持续时间很长。长期制动可产生严重的关节退变。关节周围韧带的刚度降低,强度下降,能量吸收减少,弹性模量下降,肌腱附着点变得脆弱,韧带易于断裂。关节囊的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和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少,关节固定于一定范围内。
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制动后,由于感觉输入减少,可以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下降。与社会隔离,感觉输入减少,加之原发疾病的痛苦,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和神经质,或出现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严重者有异样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
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可减少胃液的分泌,胃内食物排空减慢食欲下降,造成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吸收减少,产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结,造成便秘。
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卧床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钾、钠、氮均增加。由于钙自骨组织释放入血,产生高钙血症,血中多余的钙又经肾脏排出,产生高钙尿症。尿排出的钙磷增加、尿潴留、尿路感染是尿石症形成的三大因素。
制动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皮肤卫生不良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制动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褥疮。
制动对代谢与内分泌的影响:
1、负氮平衡 制动期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产生多尿,尿氮排出明显增加,氮排出增加开始于制动的第4―5天,在第二周期间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下去。
2、内分泌变化 抗利尿激素在卧床的第2―3天分泌开始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雄激素水平降低。
3、水电解质改变 高钙血症是制动后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水电解质异常,在骨折固定或牵引而长期卧床的儿童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可达50%。
中风后遗症是运动本质的改变,康复过程分为弛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期、部分分离运动期、分离运动期和正常期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迟缓阶段的特点
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2、肌张力低下,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第二阶段:痉挛阶段的特点
病程经过数天或数周不等的时间,如患者出现以下特征之一,即可确定肢体功能进入痉挛阶段。
1、腱反射亢进,2、肌张力增加,3、联合反应出现。
痉挛是影响患者随意运动的主要因素,在康复治疗中,预防和减轻痉挛是选择和设计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第三阶段:联带运动阶段的特点
分屈肌痉挛模式和伸肌痉挛模式。
第四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的特点
上肢: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中的任意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进入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1、 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摸脊柱,距脊柱<5cm,
2、 肩关节屈曲时,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屈曲不得<60°,内收、外展不得>10°,肘关节屈曲不得>20°。
3、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上臂不得离开躯干,肘关节屈曲90°±10°,旋前>50°。
下肢: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中的任意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进入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1、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展>20°,足跟不得离床,膝关节伸展,屈曲不得>20°,2、仰卧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20°,髋关节屈曲>30°。3、坐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60°―90°位,膝关节屈曲<20°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阶段的特点
上肢:能完成以下三个动作中的一项,就可判定其功能已达分离运动阶段。
1、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20°,肩关节外展>60°。
2、肘关节伸展,上肢上举,肘关节屈曲<20°,肩关节屈曲>130°。
3、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20°,肩关节屈曲>60°,前臂旋前>50°。
下肢:能完成以下三个动作之一者,即判定达分离运动阶段:
1、坐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60°―90°,膝关节屈曲<20°,踝关节背屈>5°。
2、坐位,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屈曲60°―90°膝关节屈曲90°±10°,髋关节内旋>20°。
3、立位,踝关节背屈,髋、膝关节屈曲<20°,踝关节背屈>5°。
第六阶段:正常。
康复治疗主张早期介入,急性期的良肢位设计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良肢位分为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三种体位。
1、患侧卧位:是所有卧位中最重要的体位,它能给患侧良好的刺激,有利于患侧肢体的康复。头部应有良好的支持,躯干稍向后方旋转,后背用软枕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辅助人员使患者的肩胛骨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面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侧髋、膝屈曲并用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用枕头使患侧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位。
2、健侧卧位:头部仍用枕头良好支持,以确保患者舒适,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偏瘫上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的前面,上举约100°,健侧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适位置,患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撑,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3、仰卧位:应尽量减少用仰卧位,因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这种体位还使骶尾部、足跟部和外踝发生褥疮的危险大大增加。头部由枕头良好支持,注意不能使胸椎屈曲,在患侧肩胛下放一软枕,使其前伸,在患侧臀部、大腿下面放置一个枕头,以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
体位摆放注意事项:
1、床应放平,床头不得抬高,应尽量避免半卧位;
2、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正确的体位是使患者的手张开,而且不能让手处于抗重力体位;
3、许多患者难以摆正自己的身体与相邻物体的关系,最好是让患者卧床时,使其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
4、准备多个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枕头,以支持不同的体位;
5、不应在足底放置任何东西,试图以此避免足跖屈畸形不可取。
我院应用Bobas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维持、促进肌力产生、抑制痉挛、尽早出现随意运动,可分为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三个阶段。
脑组织细胞坏死后,不能再生,只能通过大脑的可塑性来代偿功能,这就是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
坐位耐力训练标准:
一、坐位耐力训练开始的标准:
1、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不再发展,
2、全身状态稳定。
二、实施训练的标准:
1、训练前和训练开始后5、15、30分钟测血压和心率。
2、30°、45°、60°及最高位80°四个阶段,必须在某一阶段能维持30分钟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3、开始时每日两次,在早饭、午饭时训练,稳定后一日三次。
在80°位维持30分钟以上,开始练习乘坐轮椅训练。
三、终止训练的标准:
1、血压超过10mmHg以上时,根据5分钟后的恢复水平和自觉症状判断,如超过30mmHg,应终止训练。
2、脉搏较开始前增加30%以上或120次/分以上。
3、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者。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正常各关节的屈伸或(和)旋转均有一定的范围,此范围就是关节的活动度。
颈部: 前屈0―60° 后伸0―50°
左旋0―70° 右旋0―70°
左侧屈0―50° 右侧屈0―50°
胸腰椎:前屈0―45° 后伸0―30°
左旋0―40° 右旋0―40°
左屈0―50° 右屈0―50°
上肢:肩关节:屈曲0°―180° 伸展0°―50°
外展0°―180°内收180°―0° 外旋0°―90 ° 内旋0°―90°
肘关节:屈曲0―145°伸展0°过伸0°―5°
前臂: 旋前0°―90° 旋后0°―90°
腕关节:背伸0°―70°掌屈0°―90°
尺偏0°―55°桡偏0°―25°
下肢:髋关节:屈膝屈髋125°伸膝屈髋90°
伸展0°―15°
外展0°―45° 内收0°―20°
内、外旋0°―45°
膝关节:伸膝0° 屈膝0°―130°
小腿:内旋0°―10° 外旋0°―20°
踝关节:背伸0°―20°屈0°―45°
平衡能力: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应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
真正具有实用功能的步行必须是:
1、 安全
2、 相对省力
3、 外观自然
4、 尽可能不用手杖
5、 能自动行走
步行周期: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有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及离地腾空向前移动的迈步相,正常人的站立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迈步相约占35%―40%。
相关文章